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通曰:“已自有度矣。”因复备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更始立,以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封西平王。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感通首创大谋,每优宠之。封通少子雄为召陵侯。每幸南阳,常遣使者以太牢祠通父冢。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选自《后汉书·李王列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当:认为适当 |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约定 |
C.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节:节操 |
D.每幸南阳幸:驾临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以此不乐为吏②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
B.①是为宁平公主②征通为卫尉 |
C.①及相见,共语移日②特见亲重 |
D.①因复备言其计②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通在王莽为政时不愿为官,自免而归,就是因为平素听到李守所说的预言吉凶得失的话“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
B.最初光武帝与李通相见之时,两人很有共同语言。但光武帝对李通并不完全信任,而且还对他心存戒备,这说明光武帝很谨慎。 |
C.李通能守能征。光武帝出征之时让他镇守京师,后来,他又率军攻打围剿汉中贼寇,并最终击溃了敌人的援军。 |
D.尽管光武帝对李通器重,优待有加,但在天下大略平定以后,李通还是以病为由,上书乞身告退,但没有被皇上接受。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
(3)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感通首创大谋,每优宠之。
课外文言阅读,翻译划线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1)、
课内文言阅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伏惟:俯伏思量。 |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 |
C.但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 |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庶民,百姓。 |
对“矜”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本图宦达,不矜名节②不伐己功,不矜己能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④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A.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 B.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
C.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 D.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
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B.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C.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D.①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翻译下面句子: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阅读下列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乙)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军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秦王购之金千斤(悬赏捉拿) |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薄待) |
C.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 | D.进兵北略地(夺取 ) |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诚能得樊将军首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B.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C.①既东封郑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D.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B.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
C.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
D.①舍郑以为东道主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叙述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夜缒而出”从侧面表现秦晋大军围攻郑国的情景,而最终秦国的守卫说明郑国此次被围攻的危险并未彻底化解。 |
B.甲文中烛之武从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分析了郑国的存在有利于秦国的利益,从而巧妙地保全了郑国。 |
C.乙文樊於期的大义凛然,知恩图报,痛快淋漓地蹈死不顾,读来惊心动魄。 |
D.两文均表现了国家危难之际,义士侠客挺身而出,反抗侵略的胆略和智慧。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泰博学,善谈论。初游雒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周游郡国。茅容,年四十馀,耕于野,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泰见而异之,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泰谓为己设;容分半食母,馀半庋置,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泰曰:“卿贤哉远矣!郭林宗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起,对之揖,劝令从学,卒为盛德。巨鹿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泰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泰以为有分决,与之言,知其德性,因劝令游学,遂知名当世。陈留申屠蟠,家贫,佣为漆工;鄢陵庾乘,少给事县廷为门士;泰见而奇之,其后皆为名士。自馀或出于屠沽、卒伍,因泰奖进成名者甚众。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华夏,鲜见其俦俦:同类。 |
B.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训:开导。 |
C.郭林宗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旅具:饭食。 |
D.起,对之揖,劝令从学劝:劝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 B.①其后皆为名士 ②因请寓宿②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 |
C.①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 | D.①泰见而问其意 |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而卿如此,乃我友也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郭泰“性明知人”的一组是()
①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②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
③起,对之揖,劝令从学,卒为盛德
④与之言,知其德性,因劝令游学,遂知名当世
⑤泰见而奇之,其后皆为名士
⑥泰曰:“卿贤哉远矣!郭林宗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③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泰观察人时能够注意到他们的特点并予以积极的理解,可以说郭泰作为一个善于识人的人本身就是人才。 |
B.郭泰在游学洛阳期间,深得符融、李膺的赏识,郭泰在与二人的切磋交流中才学突飞猛进,从此名震京师。 |
C.郭泰非常善于据言观心,他从孟敏的一句话中就听出了他的善于决断,与之进一步交流又了解了他的德性。 |
D.文章对郭泰善于识人的记述详略有致,其中对茅容的叙述最为详尽,而对屠户、士兵等人只是简略的概述。 |
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泰见而异之
译文:
②起,对之揖,劝令从学,卒为盛德。
译文:
③自馀或出于屠沽、卒伍,因泰奖进成名者甚众。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廉耻(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注】①《五代史》为欧阳修编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弃礼义,捐廉耻捐:丢弃 |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
C.羌性贪而贵吏清贵:尊重、重视 |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率:一律、一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国乃灭亡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B.①礼义,治人之大法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①国家其有不亡者乎②其孰能讥之乎 |
D.①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A.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
B.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
C.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
D.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擅长搞阴谋诡计,好投机取巧耍花样,这归根结底缘于他们的无耻,正因为无耻,所以也就无所不为了。 |
B.“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文章用比喻的形式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世道衰微、风雨如晦、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
C.颜之推对齐朝那位士夫的教子方法十分不屑,也不希望儿子像那个齐朝士夫的儿子一样发展。 |
D.管仲把廉耻作为维系国家命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译文:②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译文:③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