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栖居在自然里
闫语
(1)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怀念乡村生活的,已经记不清了。
(2)多年以前,我一直生活在那里,但现在只剩下怀念了。
(3)怀念是一种心灵的旧地重游吗?
(4)夏天的夜晚,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看满天的星星,白昼的种种喧嚣都渐渐隐退了,耳边荡漾着微风和虫鸣。小小的菜园里,黄瓜伸直了腰,西红柿羞红了脸,还有那一架葡萄也在用晶莹圆润的眼睛帮我数着天上的星星。这个时候,夜色格外地温柔体贴,虽是万籁俱寂,却也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这个时候,我惬意地栖居在自然里。那时我还不知道诗意为何物,后来才明白,就是:一种对自然的回归,风景和自我融为一体,而后进入生命。
(5)坐在家里,精神却在远足。每当我从文字中抬起眼睛,看着自己身处的房间和那扇窗户,想着我的思绪可以冲破钢筋水泥堆砌的禁锢远走高飞的时候,它就是一缕魂,维系着我在乡村的根。我喜爱的诗人荷尔德林说:“假如大师使你们恐惧,向伟大的自然请求忠告”。是的,自然就在那里,是呼吸,是朝霞,是天空和石头,是青草和麦苗。也是丰收和荒芜,诞生和死亡。
(6)难道这还不够勾起你出去走走的愿望吗?
(7)但,仅有景色是不够的,仅有眼睛也是不够的,还要有一颗效法自然的心灵。树叶纷纷飘落,果实招摇枝头,这些大自然的婴孩,它们是哭是笑,全在于我们敏锐的感知。春日喜雨随风潜入夜里,秧苗们欢呼雀跃却招来世人的几许愁绪;花儿朵朵娇颜风华绝代,世人喜形于色却不觉花儿正在暗自神伤。
(8)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写下春天,春天就在窗外渐渐远去。当我们写下村庄,村庄已在风景中悄悄老去。这是一个行将消失的时代,当然我指的是一种建筑或是一种景致,而不是一种文化。时间匆匆复匆匆,它在反复读着自己内心的秘密,也在用多重的演绎将我们推到故事当中去,故事里的自然之美或是伤怀之美,是古人的,也是今人的。时间用经久不息的水滴在我们的心底激起一圈又一圈涟漪,有的深沉,有的慌乱。
(9)或许时间也是一种风景吧,像回忆倒进我们的怀抱,也像绝望和温存,构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同那早已远去的家乡小镇。
(10)小镇不繁华但很热闹,因为这里拥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橡胶厂,小镇的经济效益就屈指可数了。我的家就在小镇的近郊,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在这缕“经济风”的吹拂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生活好了,街坊邻里就有大把的时间对他人关怀备至起来,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一片关切声中度过的,之后想起来,好像除了怀念那里的风景,就是想逃离想忘记了。可是今天,此时此刻,当我的回忆再次关联到家乡的那片土地时,竟然意外地感受到了如许的思念,思念那里诗意的风景,更思念那里熟悉得有些陌生的父老乡亲。
(11)写下这些的时候,想象在那条没有名字的乡村小路上,阳光泼下了碧蓝的天空,两只脚踩着同一个节奏,一棵棵早已茂盛起来的树,也在不约而同地讲述着昔日的一个个场景。季节,正清晰着,明亮着,向我们款款走来。
(2011-11-9《人民日报》)从全文看,开头三个独立成段表达“怀念”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简要赏析第七段中画线句子的艺术手法及在语境中的内在含意。
第四段和第十段都是描写家乡,描写的重点和表达的情感各有什么不同?
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散文以“栖居在自然里”为题,将主要笔墨锁定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多种自然风景的描写,旨在突出在家乡“栖居”的无限诗意。 |
B.第五段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话,意在张扬“伟大的自然”,下面列举了“天空和石头”“青草和麦苗”等景物,具体化了“伟大的自然”。 |
C.作者笔下的“自然”是多义的,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和自然景物,也包括了人文、情感、季节、场景等,亦虚亦实,充满艺术魅力。 |
D.文章以“怀念”乡村生活落笔,又在“想象”乡村小路中收尾,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事理思考等穿插其间,构思巧妙,笔法灵活,文质兼美。 |
上帝没有打瞌睡
邢可
北京某报来函,邀我去哈尔滨市的阿城参加笔会。此时,凉爽的“冰城”对我太有吸引力了,恨不得立即飞往哈市。
路上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我的双脚终于踏上了阿城车站。待我走出车站四处寻找,却不见有来接站的车。我一问,车刚走。等吧,据说还会来的。
这时,一位六十余岁的老婆婆,赶着一头小毛驴,拉了一辆特别的车走过来。那车和一般的车不同,车架上放着一块比双人床板还要长一点的木板,上面铺着厚厚的棉被,如同待寝的床铺。我正疑惑,老婆婆亮起沙哑的嗓门招揽顾客上车,正好到我要去的地方。一问车钱,一毛钱,即使公家不报销,我自己也掏得起。我决心开开“洋荤”。
不断有人走来,熟练地坐到那软软的棉被上,掏出钱递给老人。我也东施效颦似的坐好,心里始终怀着新奇感。我掏出一角很旧的票子递过去,老人接过塞进衣兜,看都没看。
大家背对背地坐在“床”上,把腿耷拉在车边,仿佛一家人围坐在床上聊天。坐到八九个人时,老婆婆把鞭子一摇,“吁”一声,小毛驴立刻精神抖擞,四蹄一蹬,腰一弓,拖在地上的牵绳立即绷紧,拉着车轮向前滚动。小毛驴走出几步,还颇为自豪地打个响鼻,摆摆头。我忍不住想笑,说不清这独特的车辆给我带来的是“洋”味,还是“土”味。
车轮轻快地向前滚动。小毛驴不时摇摇尾巴,打个响鼻。走出一百多米时,从横里杀出一个小青年颇为老练地一伸手,把车拦住,然后,充满优越感地一扭扁平的屁股,坐到了车上。
车轮又开始滚动,职业病使我终于忍不住和老婆婆交谈起来。让我吃惊的是,她竟然是位基督教徒。她不顾年老,不怕艰辛地赶车,并不单是为了挣钱,而是想为人们做点好事。难怪她只收一毛钱。老婆婆坦率而健谈,思路清晰,口才灵利。言谈举止,表现得坦然、自信,还带点清高,似非等闲之辈,令我起敬。
快到终点时,那位年轻人突然向老婆婆一摆手,老人鞭子一摇,发出一声低沉的“吁”。车尚未停稳,那位青年便跳下车。扬长而去。
“他怎么不给钱?”我忍不住问。
老人慈祥地看着我,在胸前虔诚地划了个十字:
“阿门,愿上帝饶恕这年轻的罪人!”
“请等一下!”我说着蹦下车,向青年追去。
“等等——请等一下——”我边追边喊。
他停住步,转回身。
“你坐车为啥不给钱?”
“钱?我……从来没给过。”他坦然地说。
“我问你为什么?”我火了。
“你……我劝你少管闲事!”他口气硬起来。
“我今天非管不可!”我理直气壮。
“神经病!”他骂我一句,转身要走。我一把拉住他。
“你今天不交这一毛钱,我就叫你的名字上报!”我气愤地说,把记者证亮到他眼前。
他看了一眼,很不情愿地慢慢把手伸进衣兜,掏出一把票子,抽出一角钱递给我。
我瞪他一眼,转身往回跑。坐上车,我把钱交给老婆婆。她接过钱,看看我,然后在胸前虔诚地划着十字说:“阿门,愿上帝保佑你,好心人!”
我看她一眼,想笑但没笑。我才不信什么上帝呢!我只相信真理和正义,那才是真正的上帝!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上帝没有打瞌睡”?
文章对“棉被”和“小毛驴”进行了细节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意图。
面对蛮横的坐车不给钱的青年,老婆婆和“我”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去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
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纯净自然之笔,叙述了一个老人看护寺院钟楼的事情。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因而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鲜明。 |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叙述的同时穿插着议论、抒情,从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
C.文中说莲池老人是个“有功夫”的人。这里的“功夫”指的是莲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视觉与听觉。 |
D.莲池老人在“堆坟头”后又“平坟头”,是因为“堆坟头”一事影响得他不能正常地工作,只有“平坟头”才能让自己正常工作。 |
E.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我和莲池老人交谈时真诚的态度,表达出我对老人的喜爱和敬佩之情。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2011年《新华文摘》,有改动)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
B.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
C.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
《假如世界上没有蚊子》【节选】
①全世界每年约有2.47亿人感染疟疾,其中近百万人因此丧命。蚊子还传播黄热病、登革热、乙脑、裂谷热、基孔肯雅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造成了巨大的医疗和财政负担。再有就是虫灾:密密麻麻的蚊群,甚至可以让阿拉斯加的驯鹿群窒息。要是这世界没有蚊子,会有人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怀念它们吗?
②目前,已经命名的蚊子超过3500种,其中只有一两百种会叮咬人类或者在你旁边嗡嗡乱飞。它们在几乎每一片大陆的每一种生态环境里繁衍生息,并在多种生态环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上亿年,消灭一种蚊子可能会让某种捕食者失去食物,或者某种植物没了传授粉者。虽然人们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去研究彻底消灭这一万恶的疾病传播物种的方法,但是,科学家们也承认,多数情况下,蚊子消失而空出的生态位很快就会被其它生物填充,因消灭它们而造成的生态创伤很快就能恢复。
③对于消灭蚊子的后果,科学家们的意见不尽相同。消灭蚊子可能造成的最大生态变化是出现在北极苔原。昆虫学家布鲁斯·哈里森估计,如果没有蚊子作为食物,在苔原筑巢的候鸟数量可能会下降50%以上。但野生生物学家凯西·克比却表示,在鸟类的胃容物样本里,蠓是更主要的食物来源。
④另外,蚊子每天会从每只驯鹿身上吸取多达300毫升的血液。驯鹿群因而被认为会有意选择迎风的行进路线以逃离蚊群。而行进路线中的小小变化,都可能在北极河谷造成极大影响,鉴于成千上万的驯鹿会通过这一路线迁移,它们践踏地面、啃食地衣、运输营养物质、外加喂狼,继而通常会改变沿途生态。
⑤又如,灭蚊高手食蚊鱼,它通常被养在稻田或者游泳池里来防治害虫,要是没有了蚊子就有可能灭绝。而食蚊鱼或者其它鱼类的灭绝,可能对食物链的上下游都产生重大影响。还有青蛙、蜘蛛、蝾螈、蜥蜴和很多种类的昆虫,也将失去一种主要食物。但大多数以蚊子为食的鸟类,很可能会转而食用其它在“后蚊虫时代”大量繁衍并占据其生态位的昆虫。至于其它食虫动物,大概不会怀念蚊子:蝙蝠的主食是飞蛾,在它的消化道内容物里,蚊子只占了不到2%。看来,在一个无蚊世界里,大多数食虫物种也不至于忍饥挨饿。
⑥此外蚊子成虫是靠吸食花蜜获取维生所需的能量的(只有部分种类的雌蚊要靠偶尔吸血来摄取产卵所需的蛋白质),要是没有了蚊子,数以千计的植物物种会失去一类授粉者。不过,昆虫学家珍妮特·麦卡林斯特表示:蚊子的授粉作用对人类生存所需的作物倒谈不上至关重要。
⑦最后看来,蚊子能做到而其它生物做不到的事儿还真没几样——可能只有一个例外:它们从一个动物身上吸血、再把口器扎入另一个动物体内,这为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供了理想途径。因此,消灭蚊子将拯救许多人的生命,并使更多人免受疾病折磨。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每年因为疾病需要花费1.3%国内生产总值。如果没有了蚊子,就可能省下这笔钱用于加速发展。但生态学家菲尔·朗尼博斯认为“消灭蚊子只能暂时缓解人类的痛苦”,他的研究表明,想要根除某种病菌携带者多半会徒劳无功,因为它的生态位会很快被别的携菌生物填充。
⑧鉴于蚊子传播疾病所导致的严重的人道主义后果和经济损失,科学家基本认同消灭蚊子带来的好处还是要高过人口增加的代价,而其它生态系统的“附带损失”也不会为蚊子赢得太多同情。“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位置”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概念,不足以为蚊子提供辩护。世界至今还有蚊子,实在是人类能力有限,而非无意于此也。因此,虽然从鲔鱼到珊瑚,许多有益的物种接连被人类在无意中推到了灭绝的边缘;但一种几乎毫无可取之处的小虫子,却任由人类费尽千般努力,也不曾被危及生存。
【摘自《科学大观园》2012年12期】作者认为,“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位置”这种概念“带有浪漫色彩”,“不足以为蚊子提供辩护”,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科学小品文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读者对它的语言有一定的要求。请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文章中说:“虽然人们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去研究彻底消灭这一万恶的疾病传播物种的方法,”但是蚊子“却任由人类费尽千般努力,也不曾被危及生存”。在这场人蚊大战中,你认为谁是最终的胜利者,为什么?请结合实际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