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小组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得到如下结果,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动物种类 |
甲 |
乙 |
丙 |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
32 |
65 |
5 |
(1)动物绕道取食属于 (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2)动物这种行为的基础是 行为,由 决定。
(3)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提示: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完成如下操作步骤:
(1)步骤一:实验前先将两盆长势相似的植物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目的是通过_____作用,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
(2)步骤二:设置装置一、装置二的目的是形成________。
(3)步骤三:用酒精脱色后,叶片变成_____色。
(4)步骤四:滴加碘液后,叶片A变蓝,叶片B_____。可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是_____。
某同学尝试探究不同因素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选取同一植物大小一致、叶片数量相同的三根枝条,分别标记为A、B、C。枝条A、B保留全部叶片,枝条C摘除全部叶片,分别插入三个大小相同盛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将这三个装置同时放在下图所示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量筒液面的变化。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A枝条可以和______枝条形成对照实验,探究_______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2)为了确保量筒中水分的减少是被植物吸收的,该实验方案如何改进?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3)一段时间后,如果液面下降最多的是插有B枝条的量筒,则实验结论是: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的_______进行;温度升高,蒸腾作用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结论,请你提出一条有利于树木移栽的措施:___________。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其中A不密封,B、C密封;B内培养皿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A、C内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各培养皿中液体的体积相同。该实验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1)上述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从理论上讲,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B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______(填“快”或“慢”),原因是______;A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______(填“快”或“慢”),原因是________。
(3)该同学为了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他选取了两套一样的A装置,首先应将两套装置置于______(填“光照”或“黑暗”)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让植物只进行______,以此来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______。
酸雨被称作“空中死神”,使水体酸化,影响鱼虾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某生物小组为探究酸雨对斑马鱼幼鱼心率的影响,设计模拟实验如下:
①选取个体大小、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斑马鱼幼鱼若干条,随机均分成四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正常生活状态,不做任何处理);
②配制三种不同pH溶液模拟酸雨,每种pH溶液只浸润一组斑马鱼幼鱼;
③观察并记录第100分钟时各组斑马鱼幼鱼心率,计算平均值,将统计结果绘制成柱形图。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选取个体大小、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斑马鱼幼鱼,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据图中数据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在一定范围内,模拟酸雨对斑马鱼幼鱼心率有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4)酸雨的形成通常与工厂烟雾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关,控制酸雨可以采取的做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免圆圆”在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亮相,它取自“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有距今约6200万年“兔祖先”的典型特征。生物学家从化石中找到线索,提出“鼠兔同源”的观点,后来结合 比对发现,兔形类的祖先类型正是与啮齿类一起,是从有胎盘类动物中分化出来的。如图为家兔的毛色遗传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家兔的毛色白色和黑色属于一对_____。
(2)根据家兔毛色遗传图解可以判断白色为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3)家兔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 对,则其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条。
(4)雄性家兔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是_____。
(5)由材料可知,生物学家是根据化石和结合_____对比,提出了“鼠兔同源”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