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下面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 c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放在两滴水之间的中点。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糖。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①: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 。
预测②: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 。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
(5)蚂蚁这种实验动物的体表具有坚韧的 ,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下图是某小组同学对“水中生活的动物”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一人一个观点。
请你在正确观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观点后的括号内画“×”。
(1)同学①的观点。()
(2)同学②的观点。()
(3)同学③的观点。( )
(4)同学④的观点。()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时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生活吗?
(2)作出假设: 。
(3)制定、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明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的中央处放10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盘里就形成了
和 的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 。
如果在铁盘的中央放1只鼠妇 (填“能”或“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原因是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明亮 |
0只 |
1只 |
2只 |
0只 |
2只 |
阴暗 |
10只 |
9只 |
8只 |
10只 |
8只 |
为了使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5)结论: 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 的环境中生活。
单细胞动物虽然个体微小,但是它们大部分都能运行。请举例说出单细胞动物的运动结构。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
1 |
2 |
3 |
馒头碎屑或块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馒头块适量 |
唾液有无 |
2ml唾液 |
A |
2ml唾液 |
是否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不搅拌 |
保温 |
37℃水浴保温10分钟 |
||
加入碘液 |
2滴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_______,与1号试管__________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________。
(4)有的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第四个试管的设置_______(填“有”或“无”)必要。
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因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实验方案,但实验要在认同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进行,以下是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前依次进行的对话,请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1)乙同学提出的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称之为 ,实验的变量是 。
(2)甲同学提出的检验方法,利用了 的特性。
(3)丙同学是对实验结果的猜测,猜测或假设一般是根据 作出的。
(4)丁同学的观点是消除叶中原有淀粉和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体现了实验的科学性。消除叶片中原有淀粉的方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