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古罗马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法律更是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2:“……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材料3: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
——罗马法
材料4:“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与材料2各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2分)
(2)假如你生活在雅典的民主制全盛时期,作为一名合法公民,你能享受到哪些权利?(4分)
(3)依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试对雅典民主制进行评价。(8分)
(4)恩格斯曾评价道:“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请结合材料3、4及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民大会每隔10天集会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城邦粮食供应、选举高级官吏、终审法庭诉讼等。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这50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
材料二在1832年的改革中,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3%。
——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材料三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奴役他们的政治工具不能当成解放他们的政治工具来使用。……公社必须由各区全民投票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一切公职人员像公社委员一样,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英国议会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根本原因。
(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对比材料二、三,分析巴黎公社在选举上的进步性。
(4)上述材料中选举权的变化主要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问题有人总结为三次浪潮:第一波浪潮发生在16世纪,这次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贸易……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815——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度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波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重要战略抉择,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迈向新纪元,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高瞻远瞩、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以及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的积极姿态,并将对新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广泛和深远影响。
——摘自香港《大公报》《中国入世影响深远》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经席卷世界,各种生产要素都在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配置,各个国家也通过市场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与资源。自由贸易机制广泛建立,中国也融入其中,在世界各国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也已经通过和平、合法的方式走向全世界,在改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福了世界人民。
——《复兴之路》根据材料一,列举史实判断分析全球化过程中是否出现过停滞、倒退现象?与前两次浪潮进程相比,冷战后时期的经济全球化有何突出特点?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目的。(2分)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政府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3分)
工业化进程是指从以农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向以工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转变,在近现代史上,实现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自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机的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巨大的动力,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示范。
——摘自《英国工业化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1925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对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
——摘自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毛泽东和党中央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探》
请回答:从材料一、二可看出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苏联相比有何不同?
结合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的历史背景分析,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简要评价苏联的工业化。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工业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综合三段材料看中苏英三国的工业化道路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协调是未来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共同愿望。双赢或多赢更是人类期盼已久的永恒主题。以下材料均选自凤凰卫视百年政论欧阳江河,孔庆东等著《1900-2000世纪末的追问》
材料一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这是中国当时政府跟民众的一次合作,尽管这一合作是被迫的。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学生面对政府大获全胜的运动。这个“唯一”马上产生了一个“第一”。中国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拒绝签署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1)五四运动弘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五四运动初步胜利的结果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材料二中国是联合国当然意义上的常任理事国之一。而联合国的成立和它六十多年卓有成效的工作,表明人类在通常情况下,具有协调合作的理性。
(2)二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何以会提高?联合国是如何协调解决当代世界的国际事务的?(
材料三开国大典之前,《共同纲领》出台,这表明一个广泛的合作刚刚在中国开始。伴随着中国内部的这种合作,还有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还有跟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不合作。
(3)中国当时的内外合作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随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其原因。
材料四合作化,本来是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所创造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却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得到了最广泛的实验。从苏联的集体农庄到中国的人民公社,合作化展现了它斯芬克斯一般的神秘莫测的面貌。
(4)如何理解中苏的合作化展现了它斯芬克斯一般的神秘莫测的面貌?你认为斯芬克斯迷底是如何被揭开的?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空军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致使台湾问题没能及时解决……我们党进一步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并且提到同国民党实行第三次合作。在党的台湾问题新方针指导下,对台工作曾取得一定进展,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对台工作受到严重干扰……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论述。……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实现了历史性第一次“汪辜会谈”。因李登辉和陈水扁“台独”立场干扰破坏,“海协会”和“海基会”中断联系多年……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
材料二……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又发表声明,宣称:“共产党占领台湾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他还公开否定了美国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的立场,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联合国考虑。”
材料三 2008年12月17日报道美国政府15日对台海两岸正式启动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表示欢迎。另外,“美国在台协会”新闻组长暨发言人何志也在昨天就两岸实现“大三通”表示,美国欢迎两岸“大三通”的建立,因为这对于区域和平有帮助。何志说:“美国认为两岸互动的增温,包括台海两岸‘大三通’的实施,对于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有相当程度的帮助。
——东方日报
材料四“我写的是一部抗争与泣血的回归史。‘两岸统一’不是人为的遐想,也不是标语式的口号,而是被生生割裂的海峡两岸发自生命本身的呐喊,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阎延文(《台湾风云》作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台湾问题由来,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概括海峡两岸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2)阅读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对台湾问题态度发生怎样转变?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实际,两岸基本实现“大三通”的意义。
(4)材料四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