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役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材料二:谈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请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观点?他们当时所面临的任务分别是什么?
(2)它们当选总统后各自颁布了什么法律?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
(3)从历史作用上看,两个人有什么相同之处?
根据所给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知识。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3)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4)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5)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011年寒假,某同学拟定去江西省参加一次红色旅游。他制定了如下计划,请你协助他完成下表。
目的地 |
你认为他应该去的两个地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历史回眸 |
他要结合一个历史事件写一篇参观游记。你建议他选取的历史事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感受精神 |
他将在游记中抒写自己感受的革命精神,你认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献计献策 |
他想给江西的革命老区建设提供一条合理化建议,你认为其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据此探究以下问题:
(1)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过哪些主要的侵略战争?指出它们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2)在侵略者的炮口震撼下,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受破坏、更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最终使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的分别是哪一条约的哪一条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世之下,l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材料四:2008年5月26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27日上午拜谒了中山陵,缅怀孙中山先生。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提的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四中提到了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说他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4)根据材料五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什么?
(5)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推进,对此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吕秀莲就更无耻了。l995年4月吕秀莲前往日本马关的青帆楼,发表媚日演说为日本侵略者叫好。吕秀莲说:‘中国割让台湾是不幸中的万幸,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是台湾人的幸福……’”。
材料二:现在,到东交民巷还能看到一座碉堡的部分残存,还能看到“赫德路”路牌,还能看到部分界墙残段,还能看到残存的英国兵营马厩内的拴马铁环,还能看到德国兵营内的地下牢房……这些打着半殖民地印记的建筑遗存,就像是一部打开的近代史教科书,警示我们牢记过去、奋发图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吕秀莲所说的“中国割让台湾”出自哪个条约?此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在东交民巷能够看到的历史遗迹最早在什么事件之后?当时关于东交民巷的归属是如何规定的?
(3)与材料一、二内容有关的事件对于中国的危害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