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1月5日天津《大公报》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继续五四运动传播新文化于全国国民的作用,其进行方向在唤醒国民、改良社会、发展个人、增进学术,使我国社会日就进化,共和国体日形巩固。这一评论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是五四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 B.以巩固民主共和制为目的 |
C.推进我国社会不断进化 | D.是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
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等内容中,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最恰当的是()
A.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 B.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
C.科技、教育与文化发展 |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邓小平 ()
A.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的总设计师 |
B.在1992年提出实行“863计划” |
C.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
D.其理论在中共十五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20年前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
A.实行改革开放 | B.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
C.设立经济特区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改革鼓点先敲响,如今飞出金凤凰”。这两段《凤阳花鼓》词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生活的巨大变迁,这是因为我国广大农村()
A.开展了土地改革 | B.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
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探究新中国初期农村实行的土地改革和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出如下相同点,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 B.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C.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D.当时都普遍得到农民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