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
| B.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
| C.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
| D.文革 “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 A.②①④③ | B.③②①④ | C.③①②④ | D.④①②③ |
图2到图1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耕犁技术的成熟 |
| C.精耕细作的开始 | D.单位亩产量提高 |
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
|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 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 |
| 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
|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 |
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 A.联合国完全被美国操纵 |
| B.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
| C.政治地位影响经济地位 |
| 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
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下列选项中对上述观点分析错误的是
| A.美苏对抗中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
| B.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 |
| C.美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借口 |
| D.基辛格的观点纯属偏见,完全违背史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