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
B.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
C.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
D.文革 “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下表中的言论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人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1992年 |
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
A.推动近代化和现代化 B.追求民主化和法制化
C.实现工业化和商品化 D.完成救亡与启蒙重任
“我们如今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A.《井冈山的斗争》 | B.《论人民民主专政》 |
C.《新民主主义论》 | D.《论十大关系》 |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这是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任重道远 |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
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也是有世界影响的伟人。这两种评价体现的分别是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 | B.社会史观、整体史观 |
C.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 D.生态史观、社会史观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李鸿章——蔡元培——孙中山 | B.孙中山——蔡元培——李鸿章 |
C.蔡元培——孙中山——李鸿章 | D.蔡元培——李鸿章——孙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