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经纬网图,已知图中相邻两条纬线间的纬度间隔为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A点在B点(     )方向
| A.西南 | B.西北 | 
| C.东南 | D.东北 | 
若此日A、B两点同时日出,则(   )
A.此季节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向为自西向东
B.此日A点昼长大于B
C.此季节亚欧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D.此日之后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B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   )
| A.大于A,为47° | B.等于A,为47° | 
| C.小于A,为40.5° | D.大于A,为40.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使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下图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图示黄河河段(  )
| A.支流众多 | 
| B.汛期主要出现在7、8月份 | 
| C.含沙量小 | 
| D.无凌汛现象 | 
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对当地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
 ①解决资源供求矛盾 ②消除城乡差别 ③提高环境的承载力 ④优化产业结构
| A.①② | B.②③ | 
| C.③④ | D.②④ |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又一次出现了产业转移新趋向。调整产业结构、产业优化升级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的新形势,由此也引发了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企业用工短缺现象,有文章称此现象为“用工荒”。结合上图,完成小题。
如果图中a、b、c分别代表劳动力、原料、技术三个区位因素,则甲、乙、丙、丁四种工业类型中最容易出现“用工荒”的是(  )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如果图中a、b、c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在甲、乙、丙、丁四国之间最可能发生产业转移的是(  )
| A.甲→丁 | B.乙→丁 | 
| C.丙→甲 | D.甲→乙 | 
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小题。
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 
| 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 | 
| 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 
| 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 | 
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
| 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 
| B.污染严重,水质差 | 
| 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 
| 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 
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
|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 
|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 | 
| 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 
|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 
读2011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经济增长状况统计表,完成小题。
| 天津 | 上海 | 湖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内蒙古 | 陕西 | 贵州 | |
| GDP(亿元) | 11 190 | 19 195 | 19 635 | 19 594 | 21 026 | 10 011 | 14 000 | 12 391 | 5 600 | 
| 增速(%) | 16.4 | 8.2 | 12.8 | 13.8 | 15 | 16.4 | 15 | 13.9 | 15 | 
关于统计表中各省级行政区2011年经济发展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贵州发展水平最低,增长速度较快 | 
| B.“两湖”生产总值最高,经济实力最强 | 
| C.重庆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条件最好 | 
| D.上海经济增长最慢,人均GDP降低 | 
关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东部地带经济增长快,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 
| B.中部地带经济实力强,主要原因是矿产资源丰富 | 
| C.西部地带发展潜力小,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贫乏 | 
| D.中、西部地带发展机遇好,主要原因是承接产业转移 | 
1991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完善了的中心外围理论,它揭示了经济地理聚集内在的运行机制。他认为集聚力和离心力都受到贸易自由化水平的影响,当集聚力大于离心力,企业趋向于集聚;反之则企业不会发生产业集聚现象。读“集聚力与离心力与贸易自由化关系图”,根据题意完成小题。
以下对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 A.贸易自由化程度与集聚力、离心力均呈负相关 | 
| B.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加,集聚力和离心力相互之间呈负相关 | 
| C.集聚力与离心力两者相比,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加,离心力变速快 | 
| D.集聚力与离心力两者相比,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加,集聚力变速快 | 
关于图中M和N两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向广东边远地区扩散,说明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处于M区 | 
| B.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企业将一直趋向于集聚 | 
| C.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将出现不断分散的现象 | 
| D.处于N区域的企业趋向于分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