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世界与伊斯兰教的世界持续敌对。但是自从欧洲开辟直接驶往东洋的航路后,发现了第三个世界。对于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作者这里主要是分析:
A.儒教推动欧洲近代化 | B.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 |
C.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 | D.宗教对抗的历史渊源 |
下列漫画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B.公共食堂好 吃饭不花钱 |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
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 B.抗日战争期间 |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如果给下面三幅图片配上一个共同的主题,最合适的应是
A.抵御外国侵略的清朝官员 |
B.推动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人物 |
C.实业救国的倡议者 |
D.洋务派的代表 |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消弱 |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增强,桓谭建议例行重农抑商 |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