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世界与伊斯兰教的世界持续敌对。但是自从欧洲开辟直接驶往东洋的航路后,发现了第三个世界。对于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作者这里主要是分析:

A.儒教推动欧洲近代化 B.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
C.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 D.宗教对抗的历史渊源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日本的对外扩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直至19世纪初,德国人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拥有思想的天空。德国在“思想的天空”中的主要成就是()
①薄伽丘写出《十日谈》②康德创立“批判哲学”
 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④贝克特创作《等待戈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各国君主的极度恐慌。这是因为

A.它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B.各国君主还没有摆脱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束缚
C.它明确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D.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上述材料反映的主张是

A.天赋人权说 B.社会契约论 C.主权在民说 D.三权分立说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说:“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上述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A.启蒙思想家关注中国的儒家文化和政治 B.中国四大发明对法国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
C.西方传教士热衷于传播中国文化 D.中法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