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唐宋之际及进入宋代之后,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济领域控制相对薄弱,……社会商业信用的新体系逐渐形成与逐步完善化。金融货币业方面,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北宋时纸币交子的产生,正是社会商业信用建立的集中体现,在工商业等流动性大,难以控制的领域开始出现经济效率方面的突破。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宋代的异地交易,与其之前的时代相比,无论是城巿化模式的框架、基本的商业组织、批发巿场组织的架构,还是日常消费物资的流通方式,其差异远不只是具备截然不同的规模与性质而已。这一商业革命的质的飞跃是有充分证据可得到清楚证明的。”
——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 所应统制的是人民的什么经济行为呢?据我的愚见,政府(指国民政府)至少应该从事以下的工作:一、统制国内的农产品,使全国的衣食二项,可以自给自足,不必依靠外洋。二、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三、统制货币及金融,使国内物价安定,民生康乐。四、统制人口,不使过庶,并限制劣种之传殖。五、统制大规模工业,创造国家资本。六、统制国民消费,使之合理化。
──李权时《统制经济的前瞻与后顾》1934年8月15日
材料三: 弗里德曼(1976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现代货币主义代表)的经济自由思想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翻版,……弗里德曼把经济制度分为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认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自由。因为只有经济自由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更为理想的发展。因此在货币学派看来,实际相机抉择的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是无效的。
──丁冰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商业革命”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比较国民政府统制经济与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不同点,并分析各自观点产生的主要背景。据此谈谈你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对于我国古代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言,海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有限和迟缓的。经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与海外贸易发展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海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1)分析出现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原因。(3分)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2)据材料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材料三 1979—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图
(3)据材料三,指出2001年后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12分)分权与制衡在不同政体中都有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中国历代官制》
(1)据材料一,说明三省六部制怎样协调君权和相权的?(6分)
材料二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汉密尔顿主张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认为这是防止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可靠办法,也是避免暴政的最好途径。同时,他认为应该在立法机构内部进行权力牵制,以防止国会权力过分集中。
——《论美国政府的分权制衡机制》
(2)汉密尔顿的主张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三曾高度评价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近期多次抨击当今美国式的三权制衡体制,认为分权制衡对行政造成太多掣肘,削弱了政府的自主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并发出美国式政治无路可走的哀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分权制衡的认识。(2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生活方面十分成功。……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队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它已制止了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但是,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即“灌木林火”战争。在1962年的极度危险的古巴危机中,联合国也没有举行任何磋商会议。尤其在欧洲大陆,联合国被证明几乎是软弱无力的。在那里,冷战扩大了共产党集团和非共产党集团之间的鸿沟,这一鸿沟最后宽到不可逾越的程度。因此,各大国各行其是,组织了相对抗的安全防卫体系,对每次危机都独自作出反应。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成立以来维持和平方面成绩“时好时坏”的表现。
(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成绩“时好时坏”的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为一学生整理某一法律文件主要内容的笔记。
(1)判断该法律文件是《钦定宪法大纲》还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说明理由。
(2)根据笔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法律做出评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材料三 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