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其贫,欲使兼他官,不可。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苏轼。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乱之候也”。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绍圣立局编元祐①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②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召为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卒,年六十一。
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③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
注释:①绍圣、元祐:均为宋哲宗年号。 ②戾:违反。 ③陵轹(lì):超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使兼他官,不可谢:感谢
B.天下乱之候也治:安定太平
C.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迁:晋升
D.以党籍罢:免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郡守其贫,欲使兼他官将衅钟
B.以文章受知苏轼海运则将徙南冥
C.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若是,孰能御之
D.格非遇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举世而非而不加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格非幼年就机敏出众,他潜心研究经学,写《礼记说》几十万言,得中进士。
B.李格非写《洛阳名园记》,提出“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的观点。
C.有道士能准确预测人的祸福,致使百姓迷信他,李格非亲自把他捉来,并施以杖刑。
D.李格非认为写文章贵在诚心,不能随意,只有做到字字从肺肝出,才能写出好文章。

翻译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5)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孔子认为治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津:津,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人:逃避。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从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超过15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哉,尔所谓达者?
②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予与何诛!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王若虚字从之,京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鹿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命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集》若干卷传于世。
节选自《金史•王若虚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老幼攀送攀:拉,挽留
B.奕辈不能夺夺:使……改变
C.若虚自分必死分:分开
D.好问意未惬惬:满意,满足

下列家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数日乃得行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B.请为立建功德碑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二君其无让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若虚离任时,百姓不分老幼都来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这正说明其得信于民、政绩突出。
B.文章详写王若虚拒绝撰写崔立功德碑一事,意在表现其珍视名节,不趋炎附势的品格。
C.文章中王若虚与同游者所说之言意即:“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
D.通观全文,主要反映了王若虚性格机警善辩的一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