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 B.乙和丙 |
C.丙和丁 | D.甲和丙 |
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
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问题。P地与Q地相比,P地
A.年大风日数多 | B.年降水量多 |
C.年降雪日数少 | D.沙尘暴日数多 |
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A.增加降水量 | B.改变气候类型 |
C.削弱风力 | D.改变植被类型 |
该草方格沙障是要保护通过银川的铁路线不受风沙的破坏,这条铁路线是
A.京包线 | B.包兰线 | C.宝中线 | D.兰新线 |
根据表1资料,回答问题。
表1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省(区)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耕地面积(万公顷) |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
木林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
① |
34.3 |
532.5 |
1865.8 |
15.8 |
② |
53.5 |
1539.1 |
727.9 |
15.0 |
③ |
51.9 |
542.4 |
404.4 |
0.4 |
④ |
31.1 |
361.0 |
184.6 |
2.0 |
表1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 | B.苏、川、陇、黑 |
C.黑、川、陇、苏 | D.陇、黑、川、苏 |
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
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问题。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湖滩面积大,水浅 |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
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
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
B.围湖造田 |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
如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完成问题。图中原过渡带和可能变化地区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的情形是
A.农业用地向牧业用地转变 |
B.牧业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
C.牧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
D.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
下列四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2003年春,汉城、平壤的沙尘暴天气 |
B.2000年冬季,该地区遭受雪灾袭击,灾情严重 |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
D.黄河流域地区的洪涝灾害 |
该地区为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
B.增大牧场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
C.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作物覆盖率 |
D.建设人工草场,种植牧草 |
图1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 | B.云贵高原 |
C.内蒙古高原 | D.准噶尔盆地 |
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流水侵蚀 | B.风力侵蚀 |
C.冰川侵蚀 | D.流水沉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