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
材料二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依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陈独秀的观点,并指出其论证的理论依据。
(4)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两者观点的本质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战争初期,民兵打得十分出色,许多人认为单凭民兵就能打败英军。华盛顿则不然,他说:“依靠民兵的办法无疑是以断杖当作拐杖。”1776年底,他指出:“我们唯一的寄托是尽快建立一支新军”,如果这一目标无法达到,则“大局已定,绝无转机”,而美国只要能够保持“一支军队的外形,坚持战斗,美国就会生存下去”。
材料二 华盛顿说:“要有一支优秀的陆军,而不在于人数的多寡。”于1783年5月提出了《关于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意见》,这个计划是以节省军费为原则。其主要内容为:建立一支小型的海军和正规陆军,执行警备和戍边任务;以民兵为主要军力来源,建立一支由所有18到50岁男子参加的、组织完善而统一的民兵队伍;建立军事院校,普及军事训练;等等。
——《乔治·华盛顿军事思想评述》
(1)对比材料一、二,华盛顿的军事思想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军事思想变化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福建“新生活运动”十年(1934-1943)中公开禁止与提倡的主要事件
材料二 1932年7月1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日甚思提倡复兴运动,与民族德性,而以劳力为主,以礼仪廉耻为体,以艰苦忍耐为用,以树立纪律,整齐秩序为目标。欲救中国,如不从救人心入手,则缘木而求鱼也。欲救人心,如不从注重德性入手,则亦不能见效。”
1934年2月19日,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中,蒋介石说到:“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现在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是什么?简单的讲,就是使全国国民的生活能够彻底军事化!能够养成勇敢迅速,刻苦耐劳,尤其共同一致的习性和本能,能随时为国牺牲!”
——以上材料选自《该不该嘲讽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生活运动”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开展“新生活运动”主要原因和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发表了一次演说,用“王道”和“霸道”来概括东西方的国际观念。孙中山指出,西方国家“只见物质文明,只有飞机炸弹,只有洋枪大炮,专是一种武力的文化”,“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就是‘行霸道’,所以欧洲的文化就是霸道的文化”。这种霸道文化是东方人“向来轻视”的,因为在东方,“还有一种文化,好过霸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用这种仁义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压迫人,是要人怀德,不是要人畏威。这种要人怀德的文化中国的古话就是‘行王道’。所以亚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
——吴义雄《传统文化与孙中山的国际观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方的“霸道”文化和东方的“王道”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对比是1:10,换言之,同一块土地改为农场式经营就可提高9倍的土地收入。16世纪寺院土地拍卖中,购买量最旺盛的是乡绅。不仅由于他们财力雄厚,还由于他们渴望用农场方式经营土地,获取利润……难怪贵族中最有远见的代表人物如肯特伯爵、巴特伯爵等也都试图进行农业改革,尽管这样的贵族很少。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直收年岁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或遇凶岁偏实,即前功尽弃,然漕银岂可欠也?差银岂可免也?总而计之,亏本折利,不数年家资荡尽,是种田求富反贫矣。”
——钱泳(1759-1844)《履园丛话》卷七
材料三 1888年中国雇主经营与土地出租收益比较表
地区 |
单位 |
雇工经营收益 |
土地出租收益 |
雇工比出租收益增减 |
增减百分比 |
江苏南部 |
钱文 |
11261 |
15122 |
-3861 |
-26% |
浙江杭州 |
银元 |
3.98 |
11.10 |
-7.12 |
-64% |
广东汕头 |
银元 |
19.32 |
30.00 |
-10.77 |
-36% |
湖北广济 |
钱文 |
6438 |
13200 |
-6762 |
-51% |
山东莱州 |
银两 |
16.29 |
13.60 |
2.69 |
17% |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6世纪英国与18—19世纪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农村经济状况对两国的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易十四(1638—1715)只需一声令下,治国成就和过去的军事胜利一样可以迅速取得。昔日毁废荒凉的海港,现在建筑物环绕,既做装饰,又充防务。……在他的旗帜的保护下,移民从各个港口出发,前往美洲、东印度群岛和非洲海岸。与此同时,在法国本土,在他眼前,高楼犬厦鳞次栉比,雇佣人员成千上万,并且拥有由建筑艺术带动发展起来的百工技艺。在宫廷和首都,更加高雅精巧的技艺为法国带来过去甚至没有想到的娱乐和荣誉。文学艺术十分繁荣。鉴赏力和理智深入蒙昧无知的学校。
——摘编自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材料二 康熙帝(1654—1722)多次南巡,皆“诣明陵致奠”,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亲书“治隆唐宋”来颂扬明太祖,祭拜时上至“垂白之叟”,下至“含哺之氓”,“父老从者数万人”,观者如堵,声势浩大。康熙二十三年南巡归途中,“上次曲阜。己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诣孔林墓前酹洒。书‘万世师表’额。”
——摘编自《清史稿·圣祖本纪》
(1)根据材料一,指出路易十四在巩固政权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人在思想文化领域内采取不同措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