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二十五年(1686)始创立洋货行﹐又名十三行。洋货十三行在创建时,官府规定它的业务经营范围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表明它既是经营进口洋货又是经营出口土货的中介贸易商行。
清廷乾隆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事工役。保商对于承保的外国商船货物因享有优先的权利,在其它分销货物的行商交不出进口货税时,保商必须先行垫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禀报的事,责令保商通事代为转递,并负责约束外商不法行为。……洋货十三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其职能是向海关承担代缴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这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在长达一个半世纪里始终相沿未改。……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行制度,乃是清廷实施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
材料二 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的雅加达)建立了总部,其他的据点设立在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上,其董事会由七十多人组成。……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到了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
——以上材料均摘自互联网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广州十三行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对中荷两国造成的历史影响。
(1926年8月)朱德被派往四川去劝说他的老同事、四川军阀杨森同北伐军合作。杨森向朱德信誓旦旦,说他渴望参加国民革命事业,可是必须有钱发饷。国民党可以给他多少钱?……(经过劝说)杨森总算未派部队去帮助他的盟友吴佩孚。……甚至在铁军拿下武汉后,杨森还在踌躇不决。从湖南和武汉逃出来的地主和实业家对杨森说:北伐军里有许多军官本身就是地主或资产阶级子弟,他们参加北伐,并不是想叫农民来抢夺和没收他们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农民协会在各地成立,而且有些地方甚至没收并分了土地。国民政府反对这样做,可是农民却充耳不闻。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正在为农民和工会问题与共产党和激进的国民党员闹意见,还要求取消军队里的政治部。……那些政治人员向士兵灌输各种思想,又散布到农村去协助农民组织协会,他们煽动人们破坏社会秩序……。可是这一切很快就要结束了,这些地主报告说,国民党大部分“有地位”的领导人都反对三大政策;这种政策的取消,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整个革命运动就要烟消云散,法律和秩序就可以恢复了。
就在这时候,……两艘英国炮舰溯江而上,在遇到(杨森部队)抵抗后,就把炮口指准万县,一下子炮轰了两个钟头,打死了五千名中国人,万县成了一片火海。……大火扑灭,尸体掩埋后,杨森派朱德到汉口表示要效忠国民革命军。
——引自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
回答:
(1)用材料中的事例说明当时国民革命运动面临哪些重大矛盾?
(2)据上述矛盾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当时采取什么策略才有可能使革命取得胜利?
材料1:感到民众运动势头压力的日本人,试图把它打上排外的印记,并重新唤起人们对义和团时期的回忆,—些在上海的英国人对商人和学生在产业工人中的有成效的活动感到恐慌,也开始称之为排外。我听说上海租界董事会有可能采取极其严厉的反对抵制和罢工的行动。……如果我们让自己卷入这场只是针对日本人的、幸而与我们无关,而且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排外的动乱,将是愚蠢之极的。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我本人也极感同情,但我当然还是避免与运动的直接接触,因为它纯粹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美国]P.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
(注:芮恩斯是五四运动时期美国驻华公使)
材料2:在上海和其他城市的英法租界当局对五四运动的支持态度,由于6月份罢市、罢工以后受到日本政府的宣传及—些在华外国人对运动中的“过激主义”的歇斯底里的恐惧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6月6日,即罢工罢市开始的第二天,公共租界发布了一个通告,告诫公众不许在租界内散发传单,禁止在租界内展示有鼓动民心口号的旗帜……在星期日(6月8日)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工部局董事会(上海租界的殖民管理机构)作出决议禁止“未经批准的人员穿戴标志某一统一特殊组织、协会或团体的服饰、徽章或帽盔出现在街头或其他任何公共场所”。市议会(即工部局董事会)还决定镇压所有的罢工、抵制活动、街头讲演和其他学生活动,从租界中驱除上海学联。同时还决定,自6月9日下午4时起以武力执行这些决议。工部局董事会提出的这些镇压行动受到一些外国商人及上海的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领事馆的支持。
——[美国]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美国、英国对五四运动各持什么态度?
(2)试评价芮恩斯的主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实业救国”是直接针对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我国民族危机而提出,其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只是一种幻想,既振兴不了实业,更不可能救国。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并选用适当的角度进行评述。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中国的有识之士继续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奋斗,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他们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一 列强“各国内也有与我们有仇的,也有与我们无仇的”,“我们要杀洋人,当杀那千军万马的洋人,不要杀那些无用的洋人。”
――引自陈天华《猛回头》
材料二 一旦开战,“在两军阵前,有进无退,巴不得把他杀尽,洋兵以外的洋人,一概不伤他。洋兵若是降了擒了,也不杀害”,也“不能灭洋人的国”。面对洋人,“越恨他,越要学他,越能报他,不学断不能报”,“即如他的枪能打三四里,一分时能发十余响,鸟枪只能打十余丈,数分时只能发一响,不学他的枪炮,能打得倒他吗?”
――引自陈天华《警世钟》
回答:
(1)在上述材料中,陈天华对“洋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与义和团运动相比,陈天华对洋人的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