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 )
| A.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
|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 D.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
“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许多机构便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这表明宋神宗元丰三年后
| A.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 B.中央官制实际上是三省六部制 |
|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D.中央官制实际上是二府三司制 |
古希腊伊壁鸠鲁说:“法律同国家一样,也是人们相互约定的产物。法律就是宣布正义。正义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因为它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的一种有益的东西。”该材料
| A.强调古希腊的法律具有正义性 |
| B.说明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
| C.与卢梭的学说具有某种相似性 |
| D.体现立法的标准和共同本质是正义 |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是在部族之间进行的。夏人、商人、周人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夏商周三代实际上经历了三次从酋邦演变成国家的过程。这表明
| A.夏、商、周三个部族地位平等 | B.商朝时商部族居主导地位 |
| C.西周建立后商部族已不复存在 | D.周部族出现于西周建立后 |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主义国家则在经济改革中突出了市场因素。不能反映二者共同点的改革是
| A.美国罗斯福新政 | B.勃列日涅夫改革 |
| C.中国的改革开放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一位学者写道:“1976年毛泽东逝世以后,……毛(泽东)的继承者们发起了一场‘现代化’运动,它不仅采取了以前被指责为‘修正主义’的措施,而且还沿着这条‘修正主义’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走到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修正主义”指的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 |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
| C.发展市场经济背离了毛泽东思想 |
| D.要时刻把反对“修正主义”放在首要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