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自忠在一次会战中与日寇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周恩来称他为“全国军人楷模”。这场会战是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枣宜会战 |
读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从表格中能反映出()
A.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 |
B.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长期落后 |
C.科技极大影响了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
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
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
A.反对轮番而治 | B.提倡妇女参政 |
C.主张人民主权 | D.宣扬人文精神 |
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其意在肯定宪法()
A.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 | B.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 |
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 | D.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 |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
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
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
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
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