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的生路在哪里?中国的光明在哪里?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孙中山。
材料二 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动的革命。如何理解这场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开创的中国革命道路。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道路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的会议。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理解”。
请回答:
(1)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
(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
阅读下列几则发布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律文件:
材料一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成为私产后……(他们)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沙皇1861年俄历2月19日《宣言》
材料二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改正办法应按附件所列条例办理之(附件《地税改正条例》规定:地税改正既经施行后,赋税之征收悉按土地价格……地税改正后,土地价格有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
——日本《太政官第272号布告))(1873年)
请回答:
(1)说明当时在生产方式方面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结合俄、日两国各自的社会状况,分析各国土地政策。
(3)简要分析上述两种土地政策的出发点及在性质方面的相同点。
阅读图片和文字
请回答:日本明治政府为什么派使团出访欧美?使团回国后,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高考猜想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四对待外国文明的态度是什么?明治政府是这样实践材料三、四中的主张的?
(2)材料二的观点比材料一有何进步?
(3)材料三、四的思想对材料二有何进步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1862年,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
请回答:
(1)材料中所提到的《海国图志》作者是谁?书中主要阐发了什么思想?
(2)他“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是否属实?运用所学知识论证。
(3)他去中国的时候,中国国内正在开始一场什么自救运动?具体有哪些措施?
(4)试比较1862年中日两国有哪些共同的“内忧外患”。
(5)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高杉晋作的说法有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