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
美国某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据此判断,这位总统主张( )
A.彻底地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 B.市场调节与无限的国家干预相结合 |
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 D.市场调节与有限的国家干预相结合 |
美国加州大学彭慕兰教授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挖煤)”和“向外”。这里的“向外”是指( )
A.颁布《航海条例》 | B.发动鸦片战争 |
C.大力发展海军力量 | D.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
据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统计,1931年后中国的丝织业由1928年23534部丝车减为1935年的7686部,上海的卷烟厂由1928年94家减为1935年的44家,全国的火柴厂由1928年的180余家减为1932年的69家,江苏的面粉厂由1921年的44家减为1931年的28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阀混战,国内政局不稳定 | B.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
C.帝国主义国家转嫁经济危机 |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时,“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有人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乡民相率附和,几欲将(继昌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对材料中的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资本家的沉重剥削导致了工人的反抗运动 | B.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 |
C.新旧生产方式的冲突尖锐 | D.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