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永远会赢石头
哥哥比弟弟早出生十几分钟,所以就成了哥哥。小时候家里穷,他们常常两个人才分到一块糖、一个酥饼、一支铅笔或是一个作业本。共享是一种办法,“石头剪子布”是另一种办法。一、二、三!胜负马上见分晓。
不过,落败的一方,永远是哥哥。他总是固执地出石头,从来不肯改变。有时弟弟问他:“你是故意的吧?”哥哥回答:“只我一个人故意有用吗?不过我相信你不会永远出布,所以,下一次我肯定赢你!”真到了下次,他仍然出石头,弟弟仍然出布。
兄弟俩一起初中毕业,家里却没有钱让他们俩一起升到高中。一天,兄弟俩来到院子里面对面站好。哥哥说:“我学习成绩一向比你好。”弟弟说:“可我是弟弟。”说完,两个人都轻轻地笑了。
哥哥问弟弟:“这次你出什么?”弟弟说:“布。”一、二、三!弟弟果然出布,哥哥出的仍然是石头。哥哥背过身去,已是泪水滂沱。
哥哥后来去城里打工,弟弟则最终在高考中名落孙山。一年后,弟弟也到了城里。哥哥带弟弟去找厂长,请求厂长给他份工作。厂长说:“就先试用三个月吧!”
那天晚上,车间里突然火光冲天。车间里有一个大锅炉,那锅炉一旦爆炸,等于点燃了几百公斤的烈性炸药。哥哥对弟弟喊了一声:“冲!”两人同时冲向大火。
兄弟俩为消防队争取了时间,大火扑灭时,锅炉安然无恙,工厂保住了。可是,两兄弟都受了伤,住进了同一间病房。
为了表示感谢,厂长决定给他们一套房子。厂长说:“现在工厂的资金有些紧张,所以只能奖给你们其中一个人,这是一套带户口的房子,住进去,就成了城里人……”
哥哥和弟弟相视而笑——有些事,像命中注定的,想避都避不开。病房里终于只剩下兄弟二人。哥哥看着弟弟,再看弟弟的手。他说:“开始吧。”弟弟苦笑一下说:“这次,你肯定可以赢我。”哥哥笑着说:“这么多年了,也该我赢你一次了。”
一、二、三!哥哥和弟弟同时出了手。哥哥仍然出石头。这一次,他还是输了。
弟弟的表情长久地凝固在脸上,突然高喊一声:“哥!”然后,号啕大哭。那一天,其实,他特别想输给自己的哥哥,可他不能不赢——他的两只胳膊都缠满了绷带,手指不能弯曲。他和哥哥都知道,那一天,他只能出布……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人认为文中的“哥哥”太傻了,你认为呢?结合文章具体事件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李静美的《恩惠的倒钩》,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什么叫过错?任何东西只要一过头,也就错了。
②感恩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恰似一碗味道纯正的高汤,但添油加醋一过分,便原味尽失,出现了令人作呕的怪味。某学校可能是感恩的文章写多了,父母之恩、老师之恩、朋友之恩、自然之恩等等似乎出不了新意,便转向感谢遗弃自己的人、欺骗自己的人、鞭打自己的人、伤害自己的人乃至自己的敌人,于是,感恩便成了神话中的“统仙袋”,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没有好坏、没有是非、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美丑、没有敌友,不管犯什么罪的人,都可以找到向他感恩的理由,就像文革时期的全面武斗的理由一样:好人打好人是好事,因为不打不相识:好人打坏人活该,因为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坏人打好人光荣,因为被敌人反对的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如此感恩下去,不但日本人应当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恐怕也要向靖国神社磕头了。
③另外,感恩本是人们发自心底的自发性行为,它是以施受双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谦让为前提的,如果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对受恩者的道德要求;那么,“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便是施恩者的道德标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把感恩当着施受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强制,便变成了交易。报载:湖北省襄樊总工会取消了5名贫困大学生的受助资格,理由是他们不懂得感恩,受助一年多,没有给援助者写过一封信、打个一个电话。这样的活动,不得不让人忧虑:在取消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资格的同时,也取消了中国孝义文化的精髓。对施善者来说,善有真假之分,“善而急人知,善虚即为恶意”,如果捐助的目的,只是为自己扬名立万,这不是真善,而是奸商,因为商品广告费要比善款昂贵得多;对受助者来说,感恩的方式也有多种多样,有的见诸于语言,有的见证于行动,说感恩的未必会感恩,不说感恩的也未必不懂感恩。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大恩不言谢”之说,如果每一种善行,都要求受助者以规定的形式来进行回报,便如堂恩所说的那样:“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者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到哪里。”
④中国孝义文化博大精深,在这片礼义之邦的国土中,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每一个善行,但对施恩者的过度崇拜,往往会成为民权下跪的明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善行是称颂的理由,但不是依赖的路径。感恩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但带倒钩的恩惠却是需要我们共同警惕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作用。
你的体重,它们决定
①如果你曾经与肥胖斗争过,你应该很清楚这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节食、锻炼、遗传基因。道理很简单,你吃得越多,动得越少,你就会越胖。在这个方程式上,个人的基因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科学家们很久前就知道这三个因素不足以解释肥胖的起因,而第四个重要的因素日益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尽管发现它们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你的肠内细菌。
②它们的学名是:肠道微生物群落。这群微小细菌以上千亿兆的数量居住人类的肠道中,它们很大部分的成员是厌氧菌—可以在缺氧的情况下存活。
③这群微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卡路里和存储脂肪,换而言之,它们能够调解宿主的体重。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平衡与否,是决定人体肥胖和苗条的关键,因此通过调解微生物群落的数量是可以改变人的体重。
④通过对老鼠的研究表明,体型肥大者和体型消瘦者的肠道内细菌种类和数量差异明显。肥胖老鼠体内的厚壁菌类群(Firmicute) 数量比拟杆菌(Bacteroidete)要高得多。在体重正常的老鼠体内,情况则正好相反。人体内的菌群虽然种类繁多,但是90%都属于两大类菌群—拟杆菌和厚壁菌类群。其中,厚壁菌类群能够导致肥胖,而拟杆菌能够分解人体本身无法消化的多糖如纤维素等,在向宿主提供营养的同时也为自己和肠道中的其他细菌获得食物。换而言之,如果你体内的拟杆菌数量多于抗菌体,那么你就是令人羡慕的“吃不胖”体型。
⑤人类的日常食谱是如何影响肠道菌类的数量和种类的?研究人员用有不同种类的食谱喂养老鼠,其中一种是典型的西方食谱,食物中的脂肪和糖含量较高。“享用”西式大餐的小鼠们往往表现为体重增加:其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多,而拟杆菌较少。而另一组则喂食低脂低糖的老鼠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少,而拟杆菌较多。这些小鼠多表现为体重下降。
⑥这个发现有助于研究人员最终对菌类进行标识,从而撰写出影响身体肥瘦类型的肠道菌类食谱。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所摄取的卡路里进行检测或控制。简要概括本文的说明中心。
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四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恢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文章首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
请说说第②段“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中加点的“拙劣”、“坦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读完全文,你是怎样理解“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和“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②真正有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③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有删改)文段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结合文意,说说“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的含义。(2分)
黑匣子
①空难事故发生后,人们到现场救援时,总会寻找一个东西,那就是“黑匣子”。“黑匣子”是飞机专用的电子记录设备,飞机各机械部位和电子仪器仪表都装有传感器与之相连。它能把飞机停止工作或失事坠毁前半小时的语音对话和两小时的飞行高度、速度、航向、爬升率、下降率、加速情况、耗油量、起落架放收、格林尼治时间、飞机系统工作状况和发动机工作参数等飞行参数都记录下来,用时通过解码,为事故分析提供依据。
②黑匣子的外壳具有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绝热防冲击保护材料,能在1100℃的烈焰中经受30分钟的烧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能够在汽油、机油、油精、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数月,总之,它能在许多恶劣条件中安然无恙。但即便如此,有些空难中黑匣子仍然遭到损坏,所以国际航空机构又规定了更严格的黑匣子标准,它的记录介质也从磁带式改进为能承受更大冲击的静态存储记录仪,类似于计算机里的存储芯片。
③为便于人们搜寻,黑匣子常被涂上鲜艳的桔黄色。或许人们觉得它里面存储的信息对飞机事故的鉴定意义太过重要,所以就给它取了这样一个非常神秘的名字——“黑匣子”。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说说本文段主要介绍了黑匣子哪几个方面的情况。(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