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节选)
吴钩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大变迁:唐代有部曲,是世世代代为门阀世族耕种的农奴,没有独立户籍;唐代的奴婢也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不独立编户,是附依于主家的贱户;入宋之后,随着门阀世族的瓦解,部曲与贱户都成为了自由民。宋代的佃户与地主不再存在人身上的依附关系,只是结成经济上的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基于双方的自愿结合,以契约为证。宋代奴婢与主家之间也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雇佣关系同样基于双方自愿的契约。这样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变革,核心意义就是“契约化”——从“人身依附”向“契约关系”转型。
这个契约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平等化的进程。不管是部曲,还是奴婢,在宋代之前都属于贱民,而这些贱民到了宋代,都基本上消失了,或者说,从前的贱民现在已经获得了自由民的身份,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拥有平等的法律主体资格:“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作为平民社会的表征,宋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也一齐出现了明显的平民化色彩。宋代之前,贵族掌握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而宋朝的学校则向全民开放,包括“工商杂类”的子弟均可进入州县学校读书。文学、音乐、美术在宋代之前也是上层人玩的高雅品,进入宋代后,才产生了完全属于平民(市民)的文学、音乐形式,如话本、滑稽戏等;我们从宋代之前的美术作品上也几乎找不到任何平民的影子,只有展开宋人的画作,如《踏歌图》、《清明上河图》,那种平民气息、市井气息才会扑面而来。
同时,随着人身依附状态的解除,宋朝社会出现了广泛、持续的流动性,这种流动化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即可以从一地自由迁徙到另一地;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即固化的等级结构被打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
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转换,以及商品经济的深入展开,也让宋朝的社会风气出现巨大嬗变——人们不惮于言利,“凡人情莫不欲富,至于农人、商贾、百工之家,莫不昼夜营度,以求其利”。追逐财富成为理所当然之事。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这种功利化世态乃是资本主义时代开始来临的一般社会景象,不管是两宋、晚明,还是近代的西欧城市,莫不如此。
(选自《随笔》2014年第4期)下列选项中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宋代社会的流动化,其一就是表现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 |
B.宋代的佃户与地主不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只是结成经济上的雇佣关系。 |
C.从宋代之前的作品上几乎找不到任何平民的影子。 |
D.唐代的部曲、奴婢等贱民到了宋代完全消失,成为了真正的自由民。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宋代社会的“结构性转换”表现的一项是( )
A.农奴和贱户都成了“编户齐民”。 |
B.农人、商贾、百工之家,莫不昼夜营度,以求其利。 |
C.人身依附关系解除,人们可以由从一地自由迁徙到另一地。 |
D.“工商杂类”的子弟均可进入州县学校读书。 |
从选文看,“契约化”有哪三方面的意义?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6~19题。
大 鱼
安石榴
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长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长的大鱼。
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纳斯湖大鱼影响广泛,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这是个噱头吗?抑或是炒作?都不关我的事,我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和任何传媒不搭界,只因为……等一下!
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中,排好,原木就顺着湖水的流向被运出山外。我从来没亲眼见过水运原木的壮观场面,它像一种灭绝的动植物永远消失了。我只见过一幅版画,不过我觉得好在只是一幅版画。
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了一头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那一次我到伯父家,正是关于大鱼的传说四处播散的时候,但是从没有人通过任何方式捕捉到它。是的,从来没有。
我走进院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正在八月的秋阳里采集蜂蜜。伯父穿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儿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嗡嗡”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战——伯父稀疏的头发里、伯母的鼻尖上都有蜜蜂爬来爬去。
我把照相机、摄像机、高倍望远镜等机械,高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伯父伯母也未理睬我。
我问伯父:“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大鱼吗?”
伯父沉吟了片刻,说:“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人要是知道了,就不妙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我心里当时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打断大伯,说:“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大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蹦跳着撒欢儿,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耷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几只闲逛的鸡抻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阳光并不暗淡,依然透明润泽,但是森林里鸟儿们似遇到宵禁,同时噤声,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等一下,你猜对了。
大鱼出现了!
大鱼又消失了!
一切恢复原样。
我带的几件现代化机器等于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我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儿颠儿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吠,森林里鸟儿们的歌声此起彼伏。我忽然想:其他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伯父却淡淡地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互不侵犯。”
又说:“你倒是个有缘的,有时候它几年也不出来一次。”伯母在旁边连连点头。
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都住在伯父家里。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熨帖。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地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呻吟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一天晚上,伯母拿出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唠着,伯父就给我讲又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
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打死也不说。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12)伯父为什么说“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而且“把‘人’字说得很重”?
从“充满探索的欲望”到“打死也不说”,“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小说题为“大鱼”,却始终没有出现大鱼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大鱼的。
有人说:人是万物的主宰。文中伯父却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互不侵犯。”你认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欣赏是自觉自愿的。我们在阅读一部优秀的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你会对其中的一些人物产生怜惜、同情,对另一些人物厌恶、憎恨,你哭过了、笑过了才领会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进而会作出自己的判断。只有在这时,作者的创作心血才没白费。如果把人类的文学活动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么作家创作出作品,仅仅完成这个过程的一半,另一半是由读者完成的。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补充和重塑形象,受到美的熏陶,净化了思想,培养了人格,实现了文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文学欣赏是整个文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没有文学欣赏,作家的创作就没有意义,整个文学活动就难以为继。
欣赏通常从对作品的感受开始。明人马致远有一首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当读者接触到作品,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幅萧瑟景象。时近深秋,天色黄昏,近处枝叶败落,干叉光秃秃地指向天际,一群乌鸦凄声尖叫着,绕树盘旋;远方是一处村落,炊烟四起,一弯流水静静地掠村而过。词是用语言表达的,生活的原貌已经过了抽象,读者需要在想象中将它复原。仅仅复原还不够,他还会想,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这些景象?这些景象合在一起有什么意义?作者想告诉人点什么?这促使读者再回过头去仔细阅读作品,很可能他会把自己摆进去,设身处地的体验,也可能他会联想到其他诗词的意境。当读者再三再四地研读作品,欣赏已由感受进入了体验、玩味阶段。词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原来眼前的一切都是一位天涯游子眼中的景象,是他凄苦忧伤心境的表露。有了这句,孤立的景象便都活了起来,有了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也正是从这句中,读者可以明确地了解到作者的心迹,从而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感受。欣赏进行到这一步,很可能便进入审美判断阶段。读者会在感受和品味的基础上,探求造成游子思绪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评价他的性格和心理,或同情或反感,或肯定或否定,这也就是读者对待作品的审美态度。
欣赏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清人王国维曾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他说的是创作,是说诗人必须深入地观察宇宙人生,但又要有入有出,不为客观的现象所局限。其实,文学欣赏也是如此,不过读者应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对象是作品。读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同欢乐,共痛苦,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精髓。投入不是沉溺,沉溺了就没有超越。欣赏要求与作品的认同,但更要求超越,在欣赏中读者不能失去自我。入是为体验玩味,出是为评价判断,由入到出,欣赏便由感性到理性。
(节选自张筱强、吴素玲《文学漫步》,有改动)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欣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
B.文学欣赏离不开读者的想象,读者在对形象的补充和重塑中接受美的熏陶,达到净化思想、培养人格的目的。 |
C.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的一部分,是文学活动的补充环节,没有文学欣赏的作家创作是没有意义的。 |
D.文学欣赏通常从对作品的感受开始,在反复研读中进入体验和玩味阶段,最后进入审美判断阶段。 |
下列选项中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创作者既要深入观察宇宙人生,又不为客观现象所局限。 |
B.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读者既要全身心投入作品,深刻理解作品精髓,又要善于超越,作出理性的评价判断。 |
C.对文学创作而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对象是人生;对文学欣赏而言,则是文学作品。 |
D.作为一个文学欣赏者,要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必须始终做一个清醒理智的判断者,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作品内涵,不能沉溺于作品中,更不能失去自我。 |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每次阅读文学作品时,人们总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会对其中一些人物产生或怜惜或厌恶的情感,进而领会作者思想,作出自己的判断。 |
B.面对“昏鸦”你会想到“乌鸦在凄声尖叫、绕树盘旋”,面对“人家”你会想到“一处村落、炊烟四起”,这就是文学欣赏中的体验与玩味。 |
C.文学欣赏进行到审美判断阶段,通常会探求作品形象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评价其性格心理,形成读者对作品的审美态度。 |
D.本文所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与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又要高出生活的创作要求是一致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一19题。
《史记》与中国史学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史学成果,对旧史体进行改造,创立了五体合一综合性的纪传体史书。五体各自为用,突出重点;又交相配合,相辅相成。由司马迁首创的这种纪传体史例,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展开了博极天地、囊括古今的完整历史画卷,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人物群像全书,标志着我国成熟史体的出现。这样的体例是当时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不断强化巩固在史学表现形式上的投影,包含着司马迁的国家统一意识和封建正统观念。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三千年的历史,当代部分占半数篇幅。秦汉部分也是《史记》中最详尽最精彩的部分。这体现了司马迁通过历史记录重点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精神,可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这类史传中,司马迁善叙事理,有条不紊地组织和叙述杂芜的史事,且气势生动、色彩斑斓。鸿门宴一节,司马迁通过人物言谈举止、举杯投箸,细腻地塑造出刘邦的小心谨慎、圆滑狡诈,项羽的豪爽率直、优柔寡断,樊哙的冲天豪气、粗中有细,范增的足智多谋、无可奈何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历史纪传中司马迁将自己的见解融会到叙事当中,于叙事中寓论断。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这些体例和写作特点,使《史记》既为一部信史,又为一部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
在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时,司马迁最终归结为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以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他认为,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状况进而规范着社会的礼义制度和文明程度。因此他要求统治者顺应民众求利的自然之势,制定政策和组织经济活动。在这里司马迁明确把国家兴亡与经济状况联系起来。富国富民之道在于发展经济、藏富于民、合理引导。这些思想体现了司马迁不同凡响的思想特色,是我国真正的最早的经济学论著。
《史记》的另一思想特色是重视人的作用和对下层人民群众的关注。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体例,本身就体现了对人的重视。通过生动的事例,表明成事在人的道理。“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事物成败的关键在人为力量,人才的作用和人心的向背。这一思想使对神意崇敬的先秦史学,变为研究人的学说。
与此同时,《史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人民性。此外,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对上层人物的贬斥和对下层人民的表彰。如将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列为世家,肯定其推翻暴秦的历史作用。《史记》既为帝王将相作传,也广泛地记录了各阶层人物的活动。如为游侠、日者、龟策、刺客、货殖之人列传,且都当作正面角色。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司马迁往往从下层群众的道德观念出发,以这些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好坏为标准。如评价蒙恬,认为他在秦初修长城、筑驰道,使百姓怨声载道。认为“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史记》的人民性成为其千古流传,倍受后世史家和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节选自王炜民《<史记>与中国史学》,有删改)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首创的这种纪传体史例,在广阔的时空范围揭示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和各阶层群像,标志着我国成熟史体的出现。 |
B.《史记》成为一部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一定意义上是由其叙事中寓论断,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的体式决定的。 |
C.司马迁认为富国富民之道在于发展经济、藏富于民、合理引导,从而把国家兴亡与经济状况联系起来。 |
D.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司马迁往往从下层群众的道德观念出发,表现了他对封建正统观念的反叛和再认识。 |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从体例和写作特点的角度来看,它又哪些特色?
文章结尾说人民性是史记成功的原因之一,结合全文概括《史记》的人民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晚年的寂寞
佛刘
①她躺在东屋的土炕上,手里拿着一把边缘已经毛了的蒲扇。屋子里并不是很热,有一碗水放在她头边的床台上。我不想惊动她,就那样看她轻轻的摇着扇子。
②我轻轻地喊,奶奶。
③手中的扇子停下来,她睁开眼睛,看见了我。没有预期的惊喜,也没有预期的亲热,她怔怔地看着我,眼睛里混浊一片。
④我依旧喊,奶奶。
⑤她忽然坐起来,她分明已经知道了什么,她扔掉手中的蒲扇,两只手向前伸着,你是狗子,我的孙子!
⑥我说,是我啊,奶奶。
⑦她忽然向炕边扑过来,声音里已含了撕哑的痛苦。我看不到我的孙子了,我什么也看不到了。她哭着抱住我迎上去的身体。其实我也是含着眼泪的,可是我却不能让她看见。
⑧她失明了,曾经熟悉的音容笑貌,对于她却成了昨日的回忆。
⑨那个夏天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开始了。白天,我陪她坐在阴凉的胡同里,叔叔们都下地干活了,偌大的胡同里没有一点的声音,阳光软软地洒下来,竟是一片斑斑驳驳的阴影。一排老房子,一样的屋檐儿和院落,干燥的风从北吹到南,拂动着那些老屋顶上的绿草。那是她和爷爷一生的作品,那一排房屋,是她一生中最后的守候。一个老人的寂寞比热闹更能使人安静下来。
⑩她回忆我小时候的模样,说我七岁了竟然还光着屁股乱跑,说我有一次不小心掉进猪圈里。每说完一次,她都会扭过头看我一眼,她的目光是有穿透力的。她说,那时候多么好啊,我一个人带着你们,一划拉,都是自己的孩子,可是现在却没有几个在身边了。
⑾我看看远处的鸡婆,慵懒地在墙角里趴着,一棵棵陈年的老柳树上,树杆上竟有了一些奇形怪状的洞。水滴石穿,什么也经不起时光的侵蚀啊。
⑿她常常打盹,让她去炕上睡一会儿,她却摇摇头,就这样就这样。说着话,眼睛就闭上了。她的呼吸很均匀,但节奏缓慢。那时的阳光是宁静的,没有什么比一个老人的入睡更让人感到这个世界的静谧。
⒀夜晚,我就睡在她的身边,像小时候一样,只不过这次是她在里面,我在外面。她教给我怎样把电灯的绳子压在枕头底下,以便有急事的时候好及时地开灯。末了的时候还会说,你要是不知道怎么办,就喊我。我轻轻地笑笑,在这个世界里,她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角色。在寂静的夜里,我常常会对着漆黑的屋顶发呆,没有由来的想到遥远的将来,一觉醒来,会人去房空。
⒁有几次叔叔跟我抱怨,说她太爱打听闲事了,什么播种了吗?玉米浇水了吗?还有谁谁家的孩子们怎么样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她也想问,哪有那么多的问题?
⒂有哪一个子女会理解一个八十八岁老人心中的寂寞啊?匆匆地来,匆匆地去,你的脚步有多匆匆,她担心的事情就有多匆匆。
⒃有好几次,我听见她一个人唉声叹气。我也是害怕寂寞的,但那时我常常会一个人跑到大街上打发掉无聊的时光,而她呢?在一片没有光明的世界里,声音是多么的重要啊,可是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⒄多年之后,我常常自责,那时我是根本不懂得她的寂寞的,我的短暂到来,尽管可以给她增加一时的快乐,可是快乐过后,却是更长的寂寞,在漫长的黑暗的世界里,依旧是她一个人面对着生命的油灯,一点点熄灭。
⒅总有一天,我也会走向寂寞的,只是那时的心境,会不会与祖母相同?又会不会找到破解的办法?文章在③⑩节,多次写到奶奶看我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1)“在这个世界里,她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角色”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多年之后,我常常自责,那时我是根本不懂得她的寂寞的”,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当年不懂奶奶的寂寞?文章①⑨两节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一个老人内心的孤苦与寂寞,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文章最后一节由奶奶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的结尾在主题揭示上的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兄弟
他和小虎在一个院子里长大,上同一个小学,中学,一起逃课去游泳。十四岁的时候,他们学武侠小说里的样子,结拜兄弟。小虎问他,我们现在是兄弟,你会怎么对待我?他说,如果有人用刀砍你,我就替你挡着。小虎说,你尽拿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誓,谁一辈子老遇到刀砍啊?他想一想,就说,如果你死了,我就替你养你爹妈和你弟弟。小虎于是和他笑着打成一团。
没想到成了真的。他医学院毕业,当医生的第二年。有天深夜,有人敲门,他打开门,门口站着小虎的弟弟小江,浑身是伤,缠着绷带,小江告诉他,他们全家人,包括小虎在内,在这天早晨去郊游的时候,遇到了车祸,只有小江幸存,从此,他在这世界上没有亲人,也没有人可以投奔,只有来找他。十二岁的小江,带着他的游戏机,还有一双破球鞋,来投奔他。他大哭着,留下小江。那一年,他二十四岁。
他的女朋友问:“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走?”他大怒:“他还能到哪里去?”温室长大的女孩子,没有被人这样吼骂过,转身离开,再也没回来。他没去追她,从此下定决心,如果要结婚,就必须是个能将接受小江的女子。此后的十六年,他没有遇到这样的人。
他爹妈接受了这个孩子,但是很多问题,还是要他解决。他真没想到,家里添个半大上学的孩子,真不是添双碗那么简单。他拼命加班,生活还是紧张。有天他去学校看小江踢球,这孩子穿着一双绽了口的球鞋,已经破了很久,不敢跟他要新的。他转身去卖血,用那钱买了五双球鞋。那年,他二十八岁。
小江高中毕业,死也不肯考大学,怕给他增添负担。他绑着小江,把他送进考场。那一年,他三十岁。小江快要毕业的时候,他得到一次机会,去美国进修。他放弃了。这一年,他三十四岁。
电视台和报社知道了他们家的事,要他上一个“人间真情”之类的节目,他拒绝了:“我把弟弟养大,很正常啊,怎么就要上电视了?”这年,他三十六岁。
小江有了女友,带回家给他看,那女孩子明知道他的身世,事后却还问他:“你这个所谓的哥哥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问题?”小江站在街上,悲哀地看看这个纯洁清白的女孩子,转身离开,任她在背后连哭带叫。小江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一个能够接受哥哥的女子做妻子。这一年,小江二十五岁。
终于遇到一个善良的女孩子,是一年后。在二十八岁那年,小江结婚。这个女孩子和小江本不打算举行婚礼,但是,他不愿意,他拿出他十年来积攒下的所有加班费、手术费,为他们操办了婚事。婚礼上,新娘和小江慎重地叫他“哥哥”。全场安静了整整一分钟。那天晚上,他被闹新房的人灌醉了,新人让他睡在新房里。恍惚中,他觉得自己真是老了。这一年,他四十岁。在小说的情节中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两人的年龄?有什么作用?
①“他大哭着,留下小江”
②“他大怒:‘他还能到哪里去?’”
两句中他“大哭”“大怒”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小说的题目具有怎样的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