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X、Y、Z为五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已知:
①Q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且与W组成的一种化合物是沼气的主要成分;
②元素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其气态氢化物能够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甲;
③W与Y组成的化合物乙,是机动车排出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也是造成“雾霾”天气的物质之一;
④Y与Z能形成电子总数为30和38的两种离子化合物,分别为丙和丁
(1)丁的电子式是 __________。
(2)WY2与Z2Y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在水溶液中的水解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XQ3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标准状况下22.4L X的气态氢化物,与0.5L 1mol/L的X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当前,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的安全也受到社会的关注。专家介绍说,正规的一次性筷子所用的原料都是质地较好的木材,不用特殊加工。但是很多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木材,为筷子看上去白一些,他们常用硫磺进行熏蒸漂白。回答下列问题:
(1)“硫磺熏蒸”中硫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漂白是利用了哪种物质的性质?。
(2)要清除或减轻“毒筷”中的有毒成分,可采用的简单的方法是;
。
(3)在制一次性筷子时还有一道“抛光”程序:加入滑石粉和木签一起搅拌,起到干燥、打磨,使筷子变得光滑,以免毛疵划人的口腔。已知滑石粉的化学式为:Mg3(Si4O10)(OH)2,请用氧化物形式表示其组成。
超重元素的假设预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114号的稳定同位素X,请根据原子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预测:
(1)X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周期,_____族,为元素(金属或非金属)
(2)写出其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估计后者为_______性(填“酸”或“碱”)
今有下列两组单质,试将每组单质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每种“分类”都可分别挑出一种单质,它跟其他三种单质属于不同的“类”,将挑出的单质(写化学符号)和挑选依据(写编码)列在下面相应的表格内:
两组单质为:Ⅰ.O2、F2、S、N2Ⅱ.Fe、Na、Al、Si
“挑选依据”仅限于下述六种。该被挑出的单质跟其他三种单质不同,是由于:
| A.其组成元素不属于金属(或非金属); | B.其组成元素不属于周期表中的同一族; | C.其组成元素不属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 | D.其组成元素不属于主族(或副族)元素;(E)在常温常压下呈不同物态;(F)在常温下遇水能(或不能)迅速产生气体。 |
| 答案1 |
答案2 |
答案3 |
答案4 |
答案5 |
答案6 |
|
| 单质 |
Si |
|||||
| 挑选依据 |
A |
向体积为10 L的固定密闭容器中通入3 mol X气体,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如下反应:2X(g)
Y(g)+3Z(g)
(1)经5min后反应达到平衡Ⅰ,此时测得容器内的压强为起始时的1.2倍,则且Y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mol/(L·min);
(2)若上述反应在甲、乙、丙、丁四个同样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在同一段时间内测得容器内反应速率分别为
:甲:
丙:
。若其它条件下同,温度不同,则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填序号) ;
(3)若向Ⅰ的平衡体系中充入氮气,则平衡 (填“向左”或“向右”或“不”)移动;若将Ⅰ的平衡体系中部分混合气体移走,则平衡 (填“向左”或“向右”或“不”)移动;
(4)若在相同条件下向Ⅰ的平衡体系中再充入0.5 mol X气体,则原平衡Ⅰ中X的转化率与重新平衡后X的转化率相比较 (选填字母)。
| A.无法确定 | B.前者一定大于后者 |
| C.前者一定等于后者 | D.前者一定小于后者 |
(5)若保持温度不变,起始时加入X、Y、Z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c mol,达到平衡时各气体体积分数与Ⅰ平衡相同,且起始时维持化学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c的取值范围应该为 。
Ⅰ.现有四种有机化合物:
试回答:
(1)甲、乙、丁都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 ;
(2)1 mol甲、乙、丁分别与足量Na反应,生成H2最多的是 (填编号,下同);
(3)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4)等物质的量的甲、乙、丁充分燃烧,消耗氧最少的是 ;
(5)丁与醋酸在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酯有 种。
Ⅱ.白乳胶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的有机物。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拟用下列合成路线合成该物质:
试回答:
(1)A的结构简式为 ;
(2)写化学方程式:
A→B ;
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