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肖复兴
这是1900年的冬天,威尔第87岁。饭吃得越越少,觉睡得也越越少。一觉醒,夜色沉沉,窗外再也看不到圣阿加塔乡间那明亮的星空。四周是一片墨汁一般浓重的夜色,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往事不时会格外清晰地跳出,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排着队向威尔第涌。
他太想念圣阿加塔了。那里有开阔的田野、谷地、葡萄园、玉米地,以及乡间的小路和路旁参天的白杨树,还有他在花园里亲自种植的郁金香、杜鹃和蔷薇……
他是1848年买下圣阿加塔的,那一年,他38岁,《纳布科》、《欧那尼》等歌剧,让他声名大震,让他彻底告别了服苦役般的艰苦时日。之后,他所有的歌剧都是在圣阿加塔写下的,乡间给了他在城市里绝对没有的灵感。每写完一部歌剧的时候,他庆祝的方式都有些特别,他不喜欢觥筹交错的宴会,更反感官方或出版商搞的附庸风雅、陈词滥调的那一套,而是一个人回到圣阿加塔,拉上妻子,悄悄地在花园里栽种下一株树苗:《茶花女》是柳树,《游吟诗人》是橡树,《阿依达》是苹果树……
他想起了那株柳树,想起了妻子朱塞平娜。
那一年,他50岁,写完了钟爱的《茶花女》,他问妻子:“亲爱的,我们种一株什么树好呢?”妻子想了想,说:“就种一株柳树吧。”连想都没有多想,他叫老花匠皮佐拉买一株柳树,和妻子一起把它种了下去。妻子尤其喜欢这株柳树,她亲热地管它叫做“茶花女柳”。每次陪威尔第到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老远看见了那株柳树,她都要叫道:“看,茶花女柳!我们先去看看它吧。”
每年复活节到的时候,朱塞平娜都要特别到那株柳树前,她总会为第一眼看到了嫩叶像小鸟啄破蛋壳探出头而高兴得大呼小叫。威尔第愿意跟着她,俯身看着这大自然的奇迹。在威尔第的眼里,那柔韧轻飏的枝条,如同妻子那一头飘逸的金发,在阳光下动人地闪耀。
威尔第也忍不住想起了花园里那个老花匠皮佐拉,他的心里隐隐地觉得有些对不起他。
威尔第是个怪人,他的音乐是那样豁达、细致、温情,但生活中却是那样的刻板,甚至粗暴得像头黑熊。而且,他还格外看重金钱,对待那登门找他要新歌剧的剧院老板们,他索要高价,毫不客气,对待为他干活的农民,他也一样锱铢必较,他还常常会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火冒三丈,没头没脸地训斥他们一顿。
那一天,他就是这样把皮佐拉劈头盖脑地骂了一通。其实,只是为了那株“茶花女柳”。那株柳树也真是奇怪,妻子死后,它也渐渐地枯萎。皮佐拉找到威尔第,告诉他那株柳树已经死了,是不是要把它砍掉?威尔第一听,立刻火冒三丈,冲皮佐拉大骂道:“谁告诉你说,‘茶花女柳’死了?我看要死的是你这个畜牲!”皮佐拉一气之下,提出辞职。威尔第更为大怒:“滚吧,我不缺少你这样的蠢货!”结果,气急败坏的威尔第无理地扣下3000里拉的工钱,就是不给人家。
……
第二天天蒙蒙亮,冬天的米兰,晨雾浓重地遮挡住了窗户,屋子里有些晦暗。
威尔第把玛丽亚叫进。玛丽亚是33年前他和妻子收养的一个小姑娘,妻子死后,一直都是她在照料着威尔第。威尔第从被子里伸出枯枝一样的手臂,指了指窗户,说:“请帮我把窗户打开。”接着,威尔第让她去请人帮助写遗嘱。
当玛丽亚带着人走进屋里时,威尔第已经昏迷在床上。他们慌忙把他叫醒,又赶紧叫医生。
威尔第睁开了眼睛,突然精神了起,一条条地列着他遗嘱的条目,先从慈善机构开始,音乐家的养老院、医院,佝偻病人和聋哑人的福利机构,再说到家属、朋友和一直伺候他的玛丽亚,以及其他仆人们……他的头脑清醒而清晰,有条不紊,无一遗漏。
最后,他把玛丽亚叫到身边,问道:“皮佐拉,你还记得他吧?”
玛丽亚点点头。
威尔第也点点头说:“我死后,立即付给他3000里拉。我很愧疚,这是我欠他的工钱。而且,我还对他发了脾气,其实,他是对的,请转告他,请他把那株柳树砍掉吧。”
冬天还没有过去,88岁的威尔第与世长辞。米兰街头有20万群众为他送葬,意大利按照民族英雄的仪式,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老花匠皮佐拉也到了米兰,加入长长的送葬队伍中。但他没有听从威尔第的遗嘱,把那株老柳树砍掉。在圣阿加塔威尔第的花园里,那株“茶花女柳”依然在。
(文字有删改)简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对刻画威尔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人公威尔第的形象特征。
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茶花女柳依依”蕴含的丰富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捕蝶者
筱敏
你痴迷于捕蝶事业。
你爱蝶,研究蝶,珍藏蝶。你自信你是蝶的知己,蝶亦恍惚成了你的生命,你甚至反复地梦过化蝶了。
你备好捕蝶网,这种网轻、软、纤维细而滑,不易损伤蝶翼及其鳞片。你把必备的工具缚在腰间:采集盒、三角纸袋、记录本、铅笔、剪刀、镊子,还有毒杀蝶类的广口瓶。你把呵护美丽的一切都想得极其周密,你是受过专业训练的。
你出发去捕蝶,你去往原野、山林、洲屿的幽寂处寻捕蝶中珍奇。蝶在你眼前飞舞。看那蛱蝶,多美!但比不上凤蝶:翅表斑斓七彩,通身闪耀灿烂的金属光泽,飞舞时异彩耀目,体态优雅,尾突飘逸,如飘带,似轻丝,当风起落,若仙若幻。
你的捕蝶网在操纵你了,神助一般的手感。迎头下网,追尾兜网,网网必有所获。手腕轻抖扭转纱网,封死网口,网中的精灵徒然挣扎,在你手中逃脱的可能已经是零。
隔着纱网,你清楚地看到你的猎物的处境,清楚地辨别出它们的价值。你一手轻提网底,小心翼翼取出那只眼蝶或蛱蝶,将它两翅朝后并拢,像它停在叶间歇息时的样子,然后用手指在其胸肌上轻轻一捏,非常之轻,然而必须是致命的,你要保持它外观的完整。你感觉到那里有不可挽回的破裂声,这声音除你与它之外,连片刻之间与它双飞双栖的情侣也不能听见。你用质地柔软光滑的三角纸袋把它装好。
然而有一些蝶你不这样处理,你不要那胸节间的破裂声,你要一个更完整的标本。于是,你并拢了它的双翼之后,轻轻往它的腹部注射一丁点儿酒精。它在你手中颤栗了一下,是挣扎吧?它很快就不动了,杀死一只大尾凤蝶只需要0.5毫升酒精。
但若是命运垂青于你,竟然遇到太珍稀的,太宝贵的,颤栗的就应该是你了:一只刚刚出蛹的新蝶,双翅还是润湿的,鳞片鲜丽,纤尘未染,就在你的网里。你激动得几乎昏厥,眼窝潮热,倚着树干大口吸气。你果断地启用了你的毒瓶。它即刻就不动了,即刻。这造物的绝世精灵,连挣扎的瞬间也没有,它完美如初。
你曾经想过生与死的问题吗?从前有一位远方的诗人,悲恸于另一位诗之精灵被凌虐,他要与帝王谈谈生与死的问题,那就像被你捕获了的这蝶之精灵的伴侣,竟从逃亡之路返回来,停在你的环罗纱网之上,要与你谈谈生与死的问题。你们能以什么方式交谈呢?
你想谈谈美,谈谈你全身心的珍爱,谈谈你的贡献和牺牲。这是你的宗教,你坚信这是世上惟一的宗教,决然的美和决然的虔诚。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珍稀标本名扬世界,还是默默耗损掉美丽终老山林?
你隐身树丛等了许久,那只精灵的伴侣到底没有回来。
你想着毒瓶内的那只蝶,你急不可耐,取出一支细小的钢针,自蝶的胸背中央插入穿透,将它固定在凹槽内的软木条上。蝴蝶有没有心脏?你是专家,这你清楚。如果有,这一针正好就从它的心脏穿过。谁会听到那破裂之声?
现在,趁它的翅膀还未僵硬,你用拨针轻轻将它们左右展开,使前翅的后缘与身体成直角,后翅前缘脉与前翅的后缘相称。那宽大透明的翅膜何等完美,翅膜内贯穿的纵脉以及横脉,惟上帝之手能创造出来。刚刚羽化成蝶,还没来得及振翅,还没有经风吹拂。鳞片呈砌瓦状密密排列在翅膜之上,洁净,流利,鲜亮,没有丝毫磨损。在你的展翅板上,你用拨针为它展翅,是它平生第一次的展翅,也是最后一次的展翅,这或许就叫做永恒吧?它娇艳的色泽之上,覆过一层银质的灰色,像是由外而内镀着溪涧的月光,也像是由内而外渗着绝世的悲伤。
你用拨针将蝶的触须拨正,左右对称摆在头的前方,轻轻把长纸带压覆过蝶翅的基部及外缘,远远用虫针固定好。这是一个绝好的标本。在你珍藏的标本盒里,它将走遍世界,赢得无尽的惊叹。它将永远栩栩如生。它价值连城。它属于你。
现在你掏出记录本,书写编号、采集地点、时间、海拔高度、采集人……蝴蝶名称那一栏你空着。空着!午时的太阳穿过林木,在你周边溅起一道道光芒,像在布置一个祭奠。这是蝶类专家最辉煌的时刻,你感觉自己如同帝王。那一栏空着,那意味着这绝世的精灵将以你的名字来命名。
那位远方的诗人来了,带一个很瘦很长的影子,现在他要与你谈谈生与死的问题。是生与死,而不是美、价值或声誉。
你们对峙良久。然后,各自俯身为自己掬一捧山涧溪水。
你一时有些恍惚,分不清那是诗的精灵还是蝶的精灵。然而有一个信念在你是明确的:
你是胜者。
这事实不再能改变。无论它是什么精灵,你已建立了伟业,它已失去了生命。“它即刻就不动了,即刻。”句中连用两个“即刻”,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捕蝶者“痴迷于捕蝶事业”,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粉条概括。
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蝴蝶有没有心脏?你是专家,这你清楚。如果有,这一针正好就从它的心脏穿过。
②午时的太阳穿过林木,在你周边溅起一道道光芒,像在布置一个祭奠。本文采用第二人称来写,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文章末尾说:“你已建立了伟业,它已失去了生命。”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秩序,大美的所在
范曾
宇宙无穷极的能量,因为有了秩序,我们才能看到银河的运转、星汉的灿烂。那失序的星辰,燃烧着、挟持着陨石和尘沙,在大穹拖着光亮的尾巴,消逝到永夜的黑暗中去。宇宙,即时空。不只是一个物质的概念,它同样是人类理性之源,甚至它便是理性本身。人类的悟性,那不待逻辑、实证的睿智,正是冥冥中理性的启示。当它体现了宇宙的秩序时,这睿智便具有了不朽的生命,瓜瓞绵绵、不绝如缕地从远古延伸到今天。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天地之大美,四时之更嬗,万物之荣枯,皆由“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庄子·知北游》)的自在之物——理性之源所使然。人类对它的了解甚微,我们除了表示敬畏与虔诚而外,根本无力改变宇宙的大规律。对天地之大美,我们能够奉上的也只是无限的赞叹。
人类自身便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当人文未开时,人类懵懂地生活于自然状态,那时的顺应是天生的,不假意志的,这便构成了“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的境界。人类的智慧渐渐增长,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竭力想表现其自身时,这“间间小智”便会与宇宙的“闲闲大智”相龃龉、相矛盾,人类的一切过错在于违拗宇宙的大智慧。古哲强调“天人合一”,意在指出人类背离这根本规律的危机。
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以为万有乃永恒理念的临摹品,艺术则应为临摹品之临摹品。这种观念不只为新潮、前卫的艺术家们拒绝,为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嘲讽,甚至连古典主义大师都以为柏拉图不免有冬烘先生之嫌。其实,在我看来,只要我们在参选先贤妙论时,不要胶柱鼓瑟、作茧自缚,我们是可以从中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的。它不会抑制你独特的创造力,也不会束缚你心灵自由的张力,相反,它会使我们过于偏执的理念归于平和,从而去创造符合天地大美的作品。
宇宙的大美,根本来源于它的秩序;社会的大美,同样来源于社会的契约——秩序;艺术的大美,也离不开美学的大限——秩序。一切失序的,便是毁灭着的如彗星、凋谢着的如残荷、死亡着的如骸骨。艺术家有时也表现残荷之类,那是对秩序的怀恋,包含着蓄芳待来年的企盼。
然而,倘有艺术家一定要与秩序为仇寇,以脏乱怪丑为追逐,则自古有逐臭之夫、舔痔之徒,有怪力乱神之辈;那也是一种存在,不过它们不是美的所在。
秩序的标志是纯粹、明确、简捷。如狄拉克之物理学公式、如开普勒之天体学阐释、如八大山人水墨画之美奂,那都是天人合一的典范。这儿是“天人本无二”的至高境界,人类的睿智至此,也就是一种回归,返璞归真,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
“我就是上帝”,毕加索,你不觉得有些出语不逊吗?下列有关“秩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银河运转,星汉灿烂,四时更嬗,万物枯荣,皆因有序。 |
B.秩序时宇宙、社会、艺术等一切大美之所在。 |
C.脏乱怪丑的存在,是合理的秩序,尽管它们不是美得所在。 |
D.纯粹、明确、简捷,是秩序的标志,也是人类睿智的回归。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是理性之源。当人类顺应宇宙的秩序并竭力表现自身时,人类便成了秩序。 |
B.古哲强调“天人合一”,说明那时已完全没有天生的不假意志的顺应自然了。 |
C.古典主义大师的观点使后人过于偏执的理念归于平和,从而创造出大美的作品。 |
D.残荷是失序的东西,它不是美之所在,艺术家表现它,是为了怀念和期盼秩序。 |
作者为什么认为毕加索“有些语出不逊”?请结合本文观点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 泥 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问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节选自汪曾祺《故里三陈》,有删改)本文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文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5分)
简要概括陈泥鳅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6分)
文中说陈泥鳅“他也好义,也好利”,如何理解和评价他的这一表现?(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低价格、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 |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解决了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关注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
B.消费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
C.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 |
D.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
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
B.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的资源短缺问题。 |
C.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
D.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各题
云在青天水在瓶林清玄
春日清晨, 到山上去。
大树下的酢浆草长得格外的肥美, 草茎有两尺长, 淡紫色的花竞相盛开, 我轻轻地把草和花拈起, 摘一大束, 带回家洗净, 放在白瓷盘中当早餐吃。
当我把这一盘酢浆草端到窗前, 看到温和的春日朝阳斜斜落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仿佛闻到山间凄凉流动的露气, 然后我慢慢地咀嚼酢浆草, 品位它的小小的酸楚, 感觉到能娴逸无事地吃着如此特别的早餐, 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我看着用来盛装酢浆草的白瓷盘, 它的造型和颜色都很特别, 是平底的椭圆形, 滚着一圈极细的蓝线; 它不是纯白色的, 而是带着古玉一样的质感。我一直对陶瓷有一种偏爱, 最精致的瓷与最粗糙的陶, 都能使我感动。最好是像我手中的白瓷盘, 不是高级到需要供奉, 而是可以拿到生活里来用; 但它一点不粗俗, 只是放着观赏, 也觉得它超越了实用的范围。
如果要装一些有颜色的东西, 我也喜欢用瓷器, 因为瓷器会把颜色反射出来, 使我感受到人间的颜色是多么的可贵。
白色的瓷盘不仅仅是用来装食物, 放上几个在河边小溪捡到的石头, 那原本毫不起眼的石头, 洗净了自有动人之美, 那种美, 使我觉得随手捡来的石头也可以像宝石一样,以庄严之姿来供养。
从手里的白瓷盘, 我觉得我们生在这个世界, 应该学习更多更深刻的谦卑与感恩。我们住的这个地方, 不管任何季节走进树林去, 就会发现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 草木吸收露珠、 承受阳光, 努力地生长; 花朵握紧拳头, 在风中奋斗, 然后伸展开放; 蝉在地底长期的蛰伏, 用几年漫长的爬行, 才能有枝头短暂悠扬的歌。
不管是什么生命, 它们都有动人的颜色, 即使是有毒的蛇、 蜘蛛, 如果我们懂得去欣赏, 就会看见它们的颜色是多么活泼, 使我们感到生命的伟大力量。
抬起头来, 看到云天浩淼, 才感到我们住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 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是多么的渺若微尘, 在白色、 红色、 蓝色的星星的照耀下, 我们行过的原野是何其卑微。幸而, 这世界有这么丰富的颜色, 有如此繁茂的生命, 使我们虽渺小也是可以具足,虽卑微而不失庄严。
我们之所以无畏, 是因为我们可以把生命带进我们的心窗, 让阳光进入我们的心灵, 洗涤我们身心的尘埃; 让雨水落入杂乱的思绪, 使我们澄明如云。
我觉得人可以勇迈雄健, 那是因为人并不独立生活在世界的生命之外, 每一个人是一个自足的世界, 而世界是一个人的圆满。
自性的开启, 不是走离世界, 而是进入宇宙之心。
我愿学习白瓷盘, 收敛自己的美来衬托一切放在盘上的颜色, 并在这些颜色过后再恢复自己的洁白。就好像生命的历程里, 一切生活经验都使它趋向美好, 但不沉溺这种美好。
我要学习一种介于精致与朴素的风格, 虽精致而不离开生活, 不要住在有玻璃框的房子里; 虽朴素但使自己无暇, 使摆放的地方都焕发光辉。
我要学习一种光耀包容的态度, 来承受喜乐或痛苦的撞击, 使最平凡的东西, 一放在白瓷盘上, 都成为宝贵的珍品。
佛教经典常常把人喻成一个“宝瓶”, 在我们的宝瓶里装着最珍贵的宝物, 可惜的是人却不能看见自己瓶里的宝物, 反而去追逐外在的事物。
我们的宝瓶里有着最清明的空性与最柔软的菩提, 只可惜被妄想和执着的瓶塞盖住了, 既不能让自性进入法界, 也不能让法界的动静流入我们的内在。
我们的宝瓶本是与佛一样的珍贵, 可惜长久以来都装了一些污浊的东西, 使我们早已忘记了宝瓶的本来面目。不知道当我们回到清净的面貌, 一切事物放进来都会显得珍贵无比。
打开我们妄想和执着的瓶盖, 这是悟!
使生活的一切都珍贵无比, 这是悟后的世界!
试着把瓶里的东西放下, 体验一下瓶里瓶外的空气, 原来是相同的, 这是空性!
因此, 我不只要学习做白瓷盘来衬托人间事物的颜色, 我更要学习做宝瓶, 即使空无一物, 也能在虚空中流动香气, 并释放出内在的音乐。我要在人群里有独处的心, 在独处时有人群的爱, 我要云在青天水在瓶, 那样的自由自在并保有永久的清明。文章开头写自己采酢浆草作早餐的故事,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 4分)
答:“在我们的宝瓶里装着最珍贵的宝物, 可惜的是人却不能看见自己瓶里的宝物, 反而去追逐外在的事物。”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 4分)
答: “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含义是什么? 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了哪些人生感悟? 请分条概述。( 8分)
答: 本文在构思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