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注】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第二段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感情的?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作者在结尾说“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要落泪了”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课文作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永远是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及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寻求地球水的渊源,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的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太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多达17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人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又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江苏省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经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由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 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
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 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
B.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
C.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 |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托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
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
C.对地球水源地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 |
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你若不哭,命运便笑
清风慕竹
西汉本始二年(前72年),汉宣帝下了一道诏书,想把祭祀汉武帝的"庙乐"升格,以大力颂扬他曾祖父的丰功伟绩。公卿大臣们立刻表示衷心拥护,不料长信少府(皇太后师傅)夏候胜却站出来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用,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结论是"不宜为立庙乐"。这无异于是对皇帝权威的公然挑战,丞相、御史大夫等人立刻行动起来,联合弹劾夏侯胜"非议招书,毁先帝",丞相长史黄霸因为不肯在奏章上签名,也以"不举劾"的罪名一道上报给了皇帝。于是,他们很快被以"大逆不道"的名义逮捕下狱,判为死罪,等待秋后问斩。
在冰凉血腥的监狱中,夏侯胜不免心灰意冷。他素来性情耿直,不会曲意逢迎,如今不过说了句实话,便受此大辱,想想皇上的寡恩,想想人生的无常,夏侯胜的郁闷可想而知。
事实上,那个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的黄霸应该更冤,可他生性乐观,似乎一点也不在意眼前的一切。他早就知道夏侯胜是个大儒,很想跟他学习《尚书》,只是一直无缘亲近,没想到因意外的灾祸被关进了同一间牢房,他心想:"自己身为官吏,但却没有深入研读过经书,原来天天忙工作没有时间,现在时间也有了,而良师近在眼前,为什么不赶紧补上这一课呢?"
当他向夏侯胜表明求教之意时,夏侯胜不禁苦笑连连,他说:"咱们都犯了死罪,明天就要被处死了,现在读经有什么用?"
黄霸说:"孔子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人应该活在当下,抓住现在,学有所得,心有所悟,今天就是快乐的,何必管虚无飘渺的明天呢?"
夏侯胜听了,精神为之一震,内心里大为感动,当即答应了黄霸的请求。从此两个人席地而坐,每天夏侯胜都悉心向黄霸传授《尚书》。黄霸尽心听讲,不懂就问,二人日夜讲学津津有味,研读到精妙处,时不时还抚掌大笑。弄得监狱的看守过来察看,结果是一头雾水,搞不懂两个将死的人为什么这么快乐。
秋天转眼就到了,看到树上的黄叶飘落,有人提醒汉宣帝夏侯胜和黄霸的死期到了。宣帝于是派人到囚狱中调查这两个人是否心中哀痛,有悔改之意,回报说他们每天以读书为乐,面无忧色。汉宣帝心中不满,但也感叹俩人之贤,不忍杀之,以至此案久拖不决。
虽然身在监牢之中,决意活在当下的夏侯胜和黄霸心无阻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住他们了。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学问研究得愈益精到,思想有了长进,精神更加充实。
两年后的一天,关东四十九个郡突然发生地震,山崩地裂,墙倒屋塌,死了六千多人。对统治者来说,这不仅是自然灾害,而且是上天对世间存在冤狱的警示,汉宣帝不敢怠慢,一边赶紧赈灾,一边宣布大赦天下。夏侯胜和黄霸由此得以出狱,让他们更惊讶的是,他们并没有被逐回老家,而是直接被宣进朝庭,夏侯胜被任命为谏大夫,留在皇帝身边,黄霸为扬州刺史,外放做官。
真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场意外的地震让两个人获得了新生。后来,夏侯胜以正直博学做了太子的老师,九十岁逝世,为谢师恩太后为他穿了五天素服,天下儒生都引以为荣。黄霸以精明干练、政绩卓著名扬天下,后来官至丞相,史书评价他,自汉朝建立以来,才能卓异的丞相多多,但论到治理百姓,则"以霸为首",是要将他排到第一位的。
谁能想到,夏侯胜和黄霸命运的转折点,竟然是牢狱之灾。只是从风光无限的士大夫,一下子沦落成了监牢中的死囚犯,这个转折也太大了点,大得让人难以适应。一般人可能就此抑郁死了,可他们却懂得人生的意义就是活在当下,从而在黑暗而恐怖的地方,每天都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一个人不可能总能赢,重要的是在跌倒时,自己不要认输。海明威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无法打败他。"在困厄时,只要你选择了坚守,命运的转机说不定就在眼前。 用句流行语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节选自《意林》2015年第2期)下列关于本文分分析与理解,最恰当两项分别是()
A.乐观者以逆境为基,选择面朝远方,不畏如今所处的险滩。而悲观者则痛恨于挫折,自怨自艾。前者往往活得很好,而后者则死得很惨。 |
B.作者通篇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行文,为的是能让人们明白一点:无论遭逢了什么,都需活在当下,乐观向上。 |
C.黄霸与夏侯胜在狱中学习的热情打动了上苍,一阵地震不单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厄运,反而因此出狱且都身居高位,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 |
D.作者借这一典故,表明自己的心志,无论遇到什么,都应该安之若素,而不是一昧逃避,这给了作者很大的精神鼓舞,逆境中的乐观者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定能走向成功。 |
E.通读全文,作者认为:人可以面对险滩,但断不能屈从于磨难,人本就不该被打败,唯有坚守,命运就会出现转机,希望还是会有的。请简要分析夏侯胜与黄霸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今天就是快乐的,何必管虚无缥缈的明天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而在黑暗而恐怖的地方,每天都传出了郎朗的读书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于最后一段说:“在困厄时,只要你选择了坚守,命运的转机说不定就在眼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话说处女座被黑很久了,不在乎我提一下吧?其实我对处女座没有任何偏见。我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西方人对星座,东方人对生辰如此着迷?我们的生辰会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
这也许不会有确切的答案。让我们看看红酒,众所周知,最好的拉菲出自1982.2000.2003等年份。在这些日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葡萄质量好,再加上酿酒大师的巧手,天时地利人和,造出的酒也就香飘万里。以这个例子做类比,我们至少能隐约感觉到,出生的时间可能真的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至少葡萄酒是看生日的。
在世界各地流行的占卜术中,生辰星座只是其中一种。在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国,更有影响力的是看相。历史上关于看相的记载很多,这里只拣取几个有明文记载的故事。《史记》上记载,汉朝的许负以善相著称。许负在一代名将周亚夫青春年少时说他会封侯拜相,然后饿死。周亚夫不信,问为什么。许负说周亚夫有纵纹入口,这是饿死之相。后来周亚夫功高难赏,落落寡欢,和景帝不睦,竟然真的饿死了。
如果说许负相人凭借外在容貌特征,后来的何颙更注重性格分析。他看了曹操,说平定天下的就是这个人了;他看了张仲景,说张“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必为良医”。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能依稀把握到,容貌似乎真的蕴含了一个人的命运密码。容貌如何反映命运?命运渺茫不可预测,但是如果疾病易感性也算是一种命运的话,容貌常常真的能反映出疾病易感性。
许负说周亚夫的纵纹入口,后代相士总结叫做腾蛇入口,也就是法令线进入嘴角。这种相貌真的是饿死的相貌么?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更大的可能是这种相貌同某种老年病相关,比如肠道疾病,以至于食物难以下咽。
更典型的例子是断掌。有个电视剧叫断掌顺娘,说的是在风俗习惯中,人们认为断掌的女子会克夫克子。为什么会有这种风俗呢?我们看看唐氏综合征这种常见的染色质异常遗传病。唐氏综合征患儿临床上有特殊面容,并且常见断掌。所以至少在人们的观念中,断掌是同遗传病相关的,能作为唐氏综合征的一个指标。而我们知道高龄产妇子女患唐氏综合征的几率大增。因此,可能在最初,高龄妇女生产断掌子女,表现为遗传病,天长日久,人们就把断掌同克夫,克子这样的诅咒联系在一起了。
断掌,或者通贯手在英文中叫做猿线,因为这种手纹在类人猿中很常见。唐氏患儿常有通贯手。另外,通贯手还同很多遗传病相关。但是并不是通贯手就一定不好。在另一项调查中,百岁老人出现通贯手的几率远高于正常人群。
相术最大的问题是结果矛盾。这是因为很多容貌特征彼此错综复杂,长寿的眉毛下面,可能是一双夭折的眼;坚毅的鼻梁两旁,可能是一双优柔寡断的耳朵。相术不是加减法,面对这些复杂情况,进行有效判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历史上有些人曾经精确预测,谁又能说他们不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如果说相貌能反映一个人是否会患有某些疾病,那么基因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因为基因稳定,检测指标明确,远远优于相书上一些晦涩的名词。这就是现在的遗传学家们在做的工作之一:确定同疾病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变异。
很多同各种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已经被确定了。以乳腺癌为例,包括BRCA1.BRCA2在内的很多乳腺癌易感基因已经被发现。根据这些结果,人们有可能预测一个人多年后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更多基因变异同乳腺癌的相关性逐渐浮出水面。这些基因变异和BRCA1/2加在一起,可能让人们对乳腺癌进行预测的能力空前提高,因而可能产生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术常常是模糊和互相矛盾的,就是因为容貌和疾病易感性的复杂关系,不是容貌的简单判定就解决了一切;基因的总结,却可能让模糊的看相变得更加精确和可信。将来的一天,我们能多大程度根据基因预测一个人的疾病易感性,这是个很有趣的方向。
(选自《科技生活》2014年11月10日)下列就“古代相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相术主要以看容貌为主,以细致观察与主观推断作为结论的依据。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容貌蕴含了一个人的命运密码,所以相术的“命中率”极高。 |
B.古代相术的发展是封建社会的标志之一,因此当时的相术一直保持着重要的预测功能的地位。 |
C.周亚夫饿死的结局很大部分原因是在于古代相术的正确推断,否则周亚夫断不至于受饿死之祸,死的那么惨。 |
D.古代相术具有封建性色彩,相术所推断出来的结论并不具有多大的代表性以及可信度,往往那些精确预测他人命运者可能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葡萄酒的酿造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一个人出生的时间会对葡萄酒的酿造起很大影响,以致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出生时间可能会对其一生起很重要的基础作用。 |
B.“通贯手”是同遗传病相关的,很大部分原因是高龄令产妇子女患唐氏综合症几率比较高,但患“通贯手”并不一定是祸运的体现,因为很多高龄老人患“通贯手”几率比一般人高。 |
C.“饿死之相”等部分因相术推断出来的疾病,很可能与某些老年病相关,以至于表现出一些病状。 |
D.相比于古代相术,将来基因检测更具科学性,代表性。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根据基因预测一个人的疾病易感性。 |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人的容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反映出疾病的易感性,但是容貌却一定不能反映人的祸运,因为命运渺茫不可测。 |
B.很多“相术病”都能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所以一个人的命运并不一定是天生造就的,而那些“相士”则只是碰上运气罢了。 |
C.现代科学家家之所以努力做基因工作,是因为基因相比相术对疾病预感更有优势,更加稳定,所以我们应提倡现代科学,全盘否定古代相术等封建思想。 |
D.古代相术的封建性在于其的不确定性,猜测,臆断性,一个人的容貌与疾病易感性关系本就十分复杂,并非光凭容貌观察就能解决一切。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的孝道
朱大可
①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母亲睡前给母亲端水洗脚,幼子为此深受感动,遂端来一盆热水要给自己的母亲洗脚。洗脚、下跪和磕头的闹剧,从旧帝国一直上演到民国,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只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它逐渐遭到人们的唾弃。但今天,在道德全面滑坡的背景下,那些发霉的旧风俗开始卷土重来,成为转型中国的“亮丽风景”。
②但国人的孝道传统,往往表演甚于实绩。目前的种种亲情表演不过是这种“秀孝传统”的变种而已。在所谓“亲情经济”的浪潮中,母亲节被强大的市场之手弄成了鲜花节或蛋糕节,面临着被庸俗化的厄运。美式文化的渐染,又让很多年轻人怀着崇拜心理,模仿西式传统,把示爱当作时髦,把表演当作品位。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孝道,无非是专制主义在家庭结构中的映射。它从未承载过真正的爱与亲情,而仅仅重申长辈对晚辈的微观权力。它拒绝家庭成员的人际平等,无视晚辈的人格尊严,进而摧毁主体的独立建构,由此导致服从性和工具性人格的茁壮成长。
④如何阐释“孝”的含义,这无疑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儿女跟父母的关系,首先应当建立在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任何一种下跪和磕头的行径,只能把“孝”引向“顺”,也即表达谦卑和顺服的语义。这种所谓孝道,背离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人本主义价值基线,跟爱没有任何本质性关联。
⑤母亲节源于希腊,人们借此向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意;现代母亲节则源于一名叫做安娜•贾维斯的美国女士,她力主设立纪念日来劝慰那些在战争中丧子的母亲,同时创立母亲节来表彰全球母亲的伟大成就。全世界的儿女都知道,我们应在这一特殊的节日里重申母爱的伟大,对母亲报以更为炽热恒久的情感:学会倾听她们的教诲,尊重她们的抉择,跟她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并学会在她们老去之后,照料其衰弱的身体和安慰其孤寂的灵魂。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以下跪和磕头来表演各类滑稽的“孝行”。母亲珍爱并引为自豪的,不是那些磕头虫和软脚蟹,而是有尊严地站着的孩子。(有删改)请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文章第②段中“变种”的表现有哪些?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真正的“孝”应当是什么样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瓦斯科夫凯旋①
[前苏联]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走过里莎牺牲的地方,他不由地拉动了枪栓。听到枪栓的声音,俘虏们立刻警觉地停了下来,回过头,惊恐地看着瓦斯科夫。准尉已经像个醉鬼一样东倒西歪了,但他还保持着清醒。不是现在,时机未到。瓦斯科夫看了一眼俘虏,又拉动枪栓,关上了保险。
俘虏们放下心来,回过头,继续慢慢向前走去。
沉寂的森林里,只有沉重的步伐响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瓦斯科夫看着前面俘虏的背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他赶紧晃晃头,背影又变得清晰起来。他回头远远地望着姑娘们牺牲的地方,默默地唠叨着:“我的丽达、热妮亚、里莎、索妮娅、嘉尔卡②,我不知道怎么跟你们说,我活下来了。咱们再见的日子又远了。仗,还没打完,也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们的准尉来不及哼上一声,也就躺下了。我不后悔,我也不害怕,找你们去做伴。现在想起来,是多美妙的一件事……”
瓦斯科夫回头看了一眼跌跌撞撞走着的俘虏,又回身面向森林,默默地唠叨着:“再见了,等以后再回来看你们。丽达交待的事我一定办好,你们相信我……”
他回过头,疲惫的脸上挂着大颗大颗晶莹的泪珠。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终于走上了大路。
这是最后的路程了。瓦斯科夫感到自己燃烧起来了,他身体摇晃着,俘虏的背影变得更加模糊,他一次又一次晃脑袋。但不管如何,背影还是模糊的,周围的一切也是模糊的……
突然,从四周的森林中,山丘上,河畔冒出无数的红军战士。他们呼喊着向瓦斯科夫涌来。是少校和基里亚诺娃带着大部队正在森林里搜寻他们的踪迹。然而瓦斯科夫似乎什么也感觉不到,他摇摇晃晃地朝前走去,走过了俘虏身旁,一直走向村口。
四面八方都是红军战士,善良的俄罗斯人民。然而这一切落在瓦斯科夫的眼里,都是一些晃动的影子。他分辨不出眼前的是谁,只知道一味地晃动着身体朝前走着,走着。
他仍然跌跌撞撞向前走去,一直走向空无人迹的村庄。
瓦斯科夫终于明白他已经回来了。他想站住,却觉得眼前一阵发黑,整个人重重地跌在地上,昏死过去。
红军向德国发起了总进攻。
“喀秋莎”万弹齐发,射向了柏林。红军战士冲进国会大厦,将高高飘扬的旗帜插在国会大厦顶上。
欢呼声充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柏林,莫斯科,巴黎,伦敦,华盛顿……
战争终于结束了。
战后的俄罗斯土地上一片废墟。然而幸存下来的人们没有停下来哀悼,他们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中走出来,用百倍的热情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忙碌之中。推土机把废墟推倒,压路机压过坑坑洼洼的公路,年轻人一队队扛着工具,唱着欢快的歌向需要他们的地方走去。
瓦斯科夫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打满了遭受摧残伤害的烙印,然而俄罗斯人民却用欢声笑语点缀那些破败的街道。
注:①节选自前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删改。该小说讲述了二战期间苏联红军战士英勇抗击德寇入侵的故事。②小说中牺牲的五位女战士。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说多次写到俘虏有何作用?
小说两次写到瓦斯科夫“默默地唠叨着”,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
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