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①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抬头望山,四围皆松,它们都很寂寞,远离了村庄、市井,一株一株独自站在那里,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也许因为我的走近,有了一些感触吧,发出松涛的响声。声因风而鸣,其来也忽,其去也飘,有如天籁,我也听见了。久听不厌者,应该是山里人。古人却说:“然非清心人不能听,非会心人不能解。”又有谁能听、能解的?
②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委羽”典出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③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④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呜沙山看见的月牙泉。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忽地,惊起一池白鹤。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展翅,人是只能在远处观赏的。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分明是我们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纸上渗透开去。
⑤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
⑥“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
⑦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改变了不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⑧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空悠悠”。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⑨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
简洁的词语概括委羽洞的特点。
四十年前的鹤池环境、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什么不同?根据文意进行简述。
第④段画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说明表达效果。
有人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道教衰落、白鹤远离的遗憾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你认同这种说法吗?结合文意说明原因。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尼亚加拉大瀑布【注】[英国]狄更斯
⑴那一天的天气寒冷潮湿,着实苦人。不论多会儿,只要车一停下来,我就侧耳倾听,看是否能听到瀑布的吼声,同时还不断地往我认为一定是瀑布所在那方向张望;每一分钟都期盼会有飞溅的浪花出现。后来我们到底下了车了,于是我才听到洪流的轰隆声,同时觉得大地都在我脚下颤动。
⑵崖岸陡峭,又因为有刚刚下过的雨和化了一半的冰,地上滑溜溜的,所以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怎么下去的,不过我却一会儿就站在山根那儿,攀登到一片嶙峋的乱石上了。那时汹涌澎湃,震耳欲聋,玉花飞溅,蒙目如眯,我全身濡湿,衣履俱透。原来我们正站在瀑布的下面。我只能看见巨浪滔天,劈空而下,但是对于这片巨浪的形状和地位,却毫无概念,只渺渺茫茫,感到泉飞水立,浩瀚汪洋而已。一直到我来到平顶岩上看去的时候——哎呀天哪,那样一片飞立倒悬的晶莹碧波!——它的巍巍凛凛,浩瀚峻伟,才在我眼前整个呈现。
⑶于是我感到,我站的地方和造物者多么近了,那时候,那副宏伟的景象,一时之间所给我的印象,同时也就是永远无尽所给我的印象。一瞬的感觉,而又是永久的感觉——是一片宁静之感:是心的宁静,是灵的恬适,是对于永久的安息和永久的幸福的展望,不掺杂一丁点暗淡之情,不掺余一丁点恐怖之心。尼亚加拉一下就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留下了一副美丽的形象,这副形象一直永世不尽留在我的心头,永远不改变,永远不磨灭,一直到我的心房停止了搏动的时候。
⑷我在那个神工鬼斧所创造出来的地方待了十天,在那永久令人不忘的十天里,日常生活中的龃龉和烦恼,离我而去,越去越远!巨浪的轰隆声对于我如何振聋发聩啊!绝迹于尘世之上而却出现于晶莹垂波之中的,是何等的面目啊!在变幻无常、横亘半空的灿烂虹霓四围上下,如天使的泪般玉圆珠明,异彩缤纭,纷飞乱洒,纵翻横出啊!
⑸啊,这令人陶醉的地方!在那十天里,我就一直在那地方,整天往来徘徊,从一切角度,来看这个垂瀑。站在马蹄铁大瀑布的边缘上,看着奔腾的水,在快到崖头的时候,力充劲足,然而却又好像在驰下崖头、投入深渊之前,先停顿一下似的;从河面上往上看巨涛下涌;攀上邻岭,从树梢间眺望,看激湍盘旋而前,翻下万丈悬崖;站在下游三英里的巨石森岩下面,看着河水,波涌涡漩,轰隆声应答,表面上看不出来它所以这样的原因,其实在河水深处,受到巨瀑奔腾的骚扰。永远有尼亚加拉当前,看它受日光的蒸腾,受月华的洗礼,夕阳西下中一片红,暮色苍茫中一片灰。白天整天眼里看它,夜里枕上醒来耳里听它。这样的福就够我享的了。
⑹我现在每天平静之时都要想:那片浩瀚汹涌的水,仍旧尽日横冲直滚,飞悬倒洒,汹涌澎湃,雷鸣山崩;那些虹霓仍旧在它下面一百英尺的空中弯亘横跨。太阳照在它上面的时候,它仍旧像玉液金波,晶莹明澈。天色暗淡的时候,它仍旧像玉霰琼雪,纷纷飞洒;像轻屑细末,从白垩质的悬崖峭壁上阵阵剥落;像如絮如棉的浓烟,从山腹幽岫里蒸腾喷涌。但是这个滔天的巨浪,在它要往下流去的时候,在那深不可测的深渊里,永远有浪花和迷雾的鬼魂,其大无物可与伦比,其强永远不受降伏,在宇宙还是一片混沌的时候,就在这儿森然庄严地呈异显灵。(摘编自狄更斯《游美札记》)
【注】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由马蹄铁瀑布、美利坚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三部分构成。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写天气恶劣,以及“侧耳倾听”“张望”等动作,意在表现作者心情郁结,交代游览的缘由。
B.首段最后一句,从听觉写出大瀑布磅礴的声势,从地面的颤动写出大瀑布雷霆万钧的震撼力。
C.最后一段“像如絮如棉的浓烟,从山腹幽岫里蒸腾喷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大瀑布的巍巍凛凛,浩瀚峻伟。
D.最后一段,作者连用四个“仍旧”,借助瑰丽的联想,意在表现观赏大瀑布之后,大瀑布留在作者心中的印象。

E.作者为大瀑布的力与美所感动,满怀崇敬地赞美造物者的神奇和大瀑布的永恒与庄严,文章字里行间充满激情。
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作者从观赏大瀑布中获得的印象或体验有何不同?
请探析文中划线句子“一瞬的感觉,而又是永久的感觉”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表浅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月6日第5版)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参与网络文化活动时,有着文化欣赏者和创造者的双重身份。
B.信息时代,文化传播方式多样,速度快容量大,但内容芜杂。
C.海德格尔关于技术化的时代文明的忧思,对文化的发展不无益处。
D.精英阶层之所以更晚接受新事物,是因为对社会的变化不敏感。

技术手段的升级会给文化领域带来怎样的影响?请概括。
本文呼吁“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为什么呼吁他们?请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死了的与活着的
风杨子
月亮在夜半时分便悄悄的隐到了云里。十一月的风雄雄的吹,将道路上的槐叶簌簌的掠飞,一阵一阵。突然就惊得老树上的乌鸦“呀呀”地叫。
这条公路旁也列着一排矮而窄小的土窑洞,土窑洞的最东端,那一孔深深地向里凹着。外面用了一层不甚整齐的石块砌着,用碎石板搭了稍显突出的窑檐。向外,两边突出的山梁,横七竖八地爬着些枯黄的苔藓。左边梁前有一平台,上面植了一棵杨槐,只有三四根小指头样的枝,叶亦落了。右边梁前乱糟糟地堆放着些柴禾……老处忧就一个人在这里住着。

日头刚出。一个穿着灰蓝卡布衣的老头,满身油污,脸上沾满了灰尘,显得格外的明显的脏,背上搭着一个过臀的大塑料袋子,在一个又一个的垃圾坑、垃圾桶旁转悠着,搜索着——这便是老处忧了。他在专注地寻找着“宝物”——可以回收变卖的东西!他一天至少也要在街上回巡两趟。学校是老处忧的好去处,有时也会有丰富的收获——开开荤!正赶上学生吃饭,学生的剩馒头剩菜,老处忧尽收到了自己的方便小袋中。蹲在墙角就开始享受自己的美味佳肴了,有时还有多余的打包回家!
夜朦朦的黑,老处忧才托着鼓胀的或是腌扁的袋子,左摇右摆地迈着深重的步履回来。如果这一天出外丰获或老处忧累了,也就不吃了,偶尔也吃点,老处忧便伴了面糊糊或是将白、黄、黑各色的馒头对了热水,有时也有些佐料——一些菜叶子,或是拣来的葱,烂韭菜的,更丰富时还会出现点荤的……这老处忧又有点坏毛病,不时地便要要喝上两口——但这都是在老伴走后。夜深了,老处忧就醺醺地睡了。
但,老处忧有时并不睡香,偶尔他就要做梦。梦中,三个儿子儿媳都或举着肉菜泡饭,或举着各样的衣服,一个个争着拥向自己;自己的女儿也是捶背洗脚;孙子,孙女不时地围过来,蹦蹦跳跳地和自己开心的玩。却是梦突然醒了,老处忧望着黑漆漆的四壁,再摸摸身上的被子,身下的褥。老处忧把头向一处偏偏,然后深深地将头埋进了被子中……

昨天老处忧背着拣到的废品向回走。忽然后面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叫声,“爷爷”。老处忧惊喜了,他知道又见到自己可爱的小孙女。
“哎,是小甜甜呀,我的好孙女。来爷爷抱……”老处忧刚准备放下废品抱抱孙女,看见大媳妇来了,又将手缩了回去,“爷爷脏,不能抱你,你妈妈来了。”
“甜甜,我们走!”甜甜的妈妈厉声叫道。
“妈妈,是爷爷呀,我们让爷爷和我们一起回去吃饺子吧!”
“甜甜。”甜甜的妈妈提高嗓门,“走,再闹小心我打你。”然后,甜甜妈就拉甜甜走,并指着老处忧,“你个偏心的老头,受着,活该你受着”。
老处忧急急忙忙地从兜里掏出二十元钱来,“来甜甜,拿着买糖吃。快走吧,不然妈妈又要骂你了。”甜甜卷卷嘴走了。老处忧伸着脖子,踮着脚尖,张望着,远送着甜甜离开。老处忧好想叫一声“甜甜”,然而,老处忧埋下头,一脚深一脚浅地离开了……

怪了!这日头已上中天,将老处忧的窗户照到通明,按理说老处忧早该出门了,到这时却不见了动静。邻舍的廉老汉也感觉怪,想唤醒他。廉老汉,姓石名廉,是个好老汉,与老伴时常地帮老处忧送饭洗衣。廉老汉还不时地陪着老处忧喝上两口,给老处忧解解闷。
廉老汉走近老处忧门前,“啪啪啪”地拍了几下,叫着:
“老处忧,老处忧,快起来吃饭了…”
廉老汉叫了几遍,连续啪啪地在门上敲,但始终没一丝动静。廉老汉心下思量:“呀!这老汉该不会有事,已经……”思量着,廉老汉全身一抖,颜色煞白,又是一阵寒颤,将身就要瘫软了。
廉老汉努力挺了挺。赶快去找了另几个老人和几个中年人又来到了老处忧门前。打开了门,所有人都惊愕了,亦悲伤……
老处忧静静地躺着,眼睛比平时深深地向内蹋陷,嘴巴也凹得像陷落的山谷,手背上的骨头突出,外面紧缩着一张皮。老处忧平直地躺着,已几近发青到黄。几堆分好了类尚未卖出的废品——在内窗下垒了老高。
忽然间廉老汉发现,老处忧的左眼中竟带着一珠泪。

廉老汉通知了老处忧的儿女。
先是老处忧的二儿子一家,刚下车,二儿媳便嚎啕大哭:
“我的老爹呀,你怎么就这样走了,留下我这小家子……你说,你又咋舍得你可爱的孙子……”
接着,大媳妇来了,女儿来了。老大的媳妇拉着脸,悲冷得很。老大亦像老二一样,只是低垂着头。老处忧家的女儿又是像老二家媳妇,哭到“震天动地”。瘫软在老处忧身旁:
“爹爹呀,你怎么就去了呢?留下女儿要怎样活,你在世我不能服侍,你就走了,要我怎样活,怎样活呀?”
老处忧静静地躺着,却被女儿摇来摇去。那深陷下去的眼中的那珠泪,谁也再没有发现过。但廉老汉却是知道的,他愤愤不平,气得脸胀红,直要骂这些不孝得子孙……

唢呐将一曲《父亲》高高扬起,击穿天空,传得更远,更远……
灵柩设在老大家的新的窑洞前。老处忧已经静静的躺在了棺内,棺盖用胶紧紧的密封着,又用大钉子钉着。
灵堂外一群孝子披麻戴孝。
行孝礼了,孝子们刚要进行跪拜。突然一阵风过,猛烈地就将“引魂幡”拦腰截断………
(选自风杨子小说,有删节)
阅读全文,分析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开头两段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请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
(1)老处忧把头向一处偏偏,然后深深地将头埋进了被子中。
(2)行孝礼了,孝子们刚要进行跪拜。突然一阵风过,猛烈地就将“引魂幡”拦腰截断。
小说的标题是“死了的与活着的”,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角度探究其深刻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域形象与中国古代边疆的经略
①边疆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初是以“华夏中心观”与“夷夏观”为基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考究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不难发现,虽然统治者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又将“海内”视为自己当然的统治疆域。其实,统治者在对待疆域方面,既有“内外之别”,也有“远近之分”。
②所谓的“内外之别”,就是将华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严格区分来开。常以九州范围作为区分内外的标准。最初的内外之分,含有强烈的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意识,并逐渐形成了“内诸夏,以外夷狄”②的基本准则。
③受此影响,中原王朝统治者对华夏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多称为“异域”、“绝域”、“殊域”、“殊方”等,以作为区分内外的地理标识。如《周书》设有《异域传》一目,观其所指之异域,既有高丽、百济等邻国,也有今我国境内的突厥、吐谷浑、高昌、鄯善等部族。
④“远近之分”主要区分的是从统治中心到边疆的空间距离。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之际即有一种将全国王畿以外的土地进行分等的九服制度。对于九服的划分,古人或认为是以远近作为收赋的依据,或认为是用于区分华夏与“夷狄”。其后在《禹贡》中,也记载了一种“五服”制度,以王都为中心,以里的距离作为划分标准,依次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虽然九服制也好,五服制也好,都只是时人的一种设想而已,并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其观念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⑤边疆的“地域形象”,既有客观事实的描述,也有较多的主观想象,甚至故意歪曲的内容。由于农耕文化视域下的传统边疆观,不仅将“夷狄”排斥在“中国”之外而且固执地视“夷狄”分布的边疆区域为“化外之地”,对“夷狄”居住的边疆地区进行集体有意识的贬低,经过长期反复的渲染,边疆地区生活穷苦、环境恶劣、人民野蛮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对边疆经略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⑥首先,经略边疆需要大量人才,但内地士子与官僚多不愿意前往,无疑会影响边疆的经略。以华南边疆广西以例。宋代,“广西去朝廷远,士夫难以一一到部”,官僚统治机构中多有缺额。其次,边疆的地域形象还深刻地影响到边疆地区重要性的认识,是王朝边界变迁的重要因素。在一些统治者眼里,边疆地区乃穷山恶水,属“无用之地”。汉武帝经略西域,开展大规模屯田,其后“民力屈,财用竭”,面临严重危机,不得已而罢轮台屯田,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后来西汉放弃了对海南岛,也是基于同样的认识。
⑦中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各地风俗各异,经济文化发展十分不平衡。由于历史与自然条件的原因,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内地,是客观事实,亦不必讳言。经略边疆,首先是要发展边疆,才能守边固土。历朝有远见的统治者为经略边疆,付出过巨大努力,但多收效于一时。尽管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但缘于心理偏见形成的边疆地域形象的影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人们以边疆为穷途劣地,视边疆为畏途,边疆的发展缓慢。时下建设边疆,不仅要大力发展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更要培植正确、健康的边蹕观,纠正原有的地域偏见,修正人们心目中的“边疆形象”。显然,这需要各方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摘自《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3期)
下列关于边疆地域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疆的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内外之别”“远近之分”的观念是影响边疆地域形象塑造的因索。
B.边疆地域形象虽有主观想象、故意歪曲、有意贬低的成分,但客观事实的描述对经略边疆的消极影响更大。
C.源干心理偏见形成的古代边疆地域形象,严重影响了有远见的统治者对边疆的经略,其努力大多收效于一时。
D.时下我们需要努力培植正确、健康的边疆观,纠正地域偏见,修正边疆形象,推动边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先指出边疆地域形象和早期疆域观的关系,然后简析了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后说明统治者对待疆域有“内外之别”和“远近之分”。
B.②③④逐层深入,引用历史资料,分别阐释了“内外之别”和“远近之分”的含意,指出这两种观念对边疆地域形象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C.⑤段分析了边疆地域形象中负面内容产生的原困,⑥段承接上文,从两个方面说明它对经略边疆产生的消极作用,并列举历史事实证明。
D.⑦段首先指出边疆落后于内地的事实,然后概括了边疆形象对经略边疆的影响,最后呼吁我们要为修正人们心目中的边疆形象作出努力。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统治者以九州范围为标准,以“内诸夏,以外夷狄”为准则,区分华夏与周边少数民族,养成了强烈的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意识。
B.对于商周之际实行的九服制度和《禹贡》中记载的五服制度,古人或认为是以远近作为收赋的依据,或认为是用于区分华夏与“夷狄”。
C.中原统治者多从农耕文化的视角审视边疆,将“夷秋”排斥在“中国”之外,视其分布区域为“化外之地”,体现了农耕文化的优越感。
D.在古代统治者眼里,边疆地区生活穷苦、环境恶劣、人民野,属“无用之地”,在面临危机时就弃守疆土,造成王朝边界的变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寂寞高手
一个人在一个城里活着,能够看到几个隐藏民间的寂寞高手,是福气,也是运气。
老鲁在这个城市,摆一个水果摊就养活了全家老少,儿子还是研究生毕业。这让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活下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平时,像老鲁这样的人,挤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你根本不会发现他这人有啥不平凡的地方,更不知道他有绝技在身。其实,老鲁也没啥绝技,我说他是高手,就是通常说的口技。正月里的一天,老鲁邀我上山,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开始模仿马叫,马在奔跑、受惊、疲惫时的不同叫声,简直惟妙惟肖,让我叫绝。老鲁还会模仿黑熊、狗、鸡鸭、鸟雀等动物禽类的声音。我问老鲁,你为啥不去《星光大道》表演,老鲁嘿嘿一笑说,没啥意思没啥意思,我也就是找个乐。自从我知道老鲁有这手绝活儿后,我家的水果,差不多都是在他那个水果摊上买,我算是以实际行动给寂寞高手的一种支持。有时在他的水果摊边,他对我嘀咕说,你要听喜鹊叫,晚上来小区那个公园里找我。
老柏是一个诗人,早年,他大量的诗歌像蘑菇云一样腾起。但过了六十岁,他已惜墨如金,一般一年也就能写出十多首诗歌。①但他那些简洁的句子,都是在大水烈火里滚煮过,是老神仙的自言自语。每个句子,都能打开人的胸腔。你看有一年坐火车回东北过年,他这样写道:“一列列车,又是一列列车,一年总是盼望这最后几天,石头,睁开了眼睛……故乡啊,谁谁就要回来了,山山岭岭都在准备,我的内心有多少穿不完的隧道,列车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一个梦被运到更远的梦中。”还有某年秋天黄昏,他一个人在巫峡,秋风呼号中,满山红叶如霞,他在诗里这样诉说,黄昏时那热烈的峡谷,像一个被布置了的巨大洞房……②我看见平时的老柏,大多是紧闭嘴唇,有时刚一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了,让你感觉是早期无声黑白电影里的一个人物。不管怎样说诗人当下处于尴尬处境,但我想最起码的一点就是,人类的大多梦想传承、精神遗产,差不多都被诗人在诗歌里说到了,流传下来了。就凭这一点,我说诗人在这个时代里是寂寞高手,也不足为奇了。
老朱,我在城里认识的一个能在米粒上刻字的人。他用一把小钳子夹住一粒大米,用一支缝衣针大小的特制刻字笔雕刻着,几分钟后字就刻在了米粒上,当然,要用放大镜看。老朱是十多年前练就这个绝活的,有年夏天他去乡下,看见一个老农匍匐在经历了风雹的稻田里伤心抽泣,让他明白了一粒米的艰辛。回来后,他就练起这门绝活,后来,他在一粒米上刻下了五个字:“粒粒皆辛苦。”但老朱从没把这门绝活拿去挣钱,他对我说,在米粒上刻字可以养心。我曾经想找他学学,但我刚把一粒米接过来,就把米掉在了地上,满地找也没找见,老朱摆摆手逗我说,算了算了,你还是去写点豆腐块文章,发表了买几块豆腐。
在城里,还有我认识的在墙边倒立悬空半小时的刘三、纺棉花的吴大爷、做传统老秤的张胡子、在屋顶上顶一锅盖唱京剧的宋二宝……他们,都是城里寂寞的高手。
我偶尔与这样的寂寞高手相处,感觉自己冷清的日子,也涌动着热烈的人间烟火。
谈谈文中老鲁、老柏、老朱等几位寂寞高手共同的形象特点。
(1)解释文中画线部分①的含义。(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②,说说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1)本文的文题为“寂寞高手”,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文中的高手是寂寞的。(2)说说倒数第二自然段略写部分的作用。
作者在结尾说,与寂寞高手相处,感觉自己冷清的日子,也涌动着热烈的人间烟火。请探究这里的“热烈的人间烟火”的应有之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