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涯:水边 |
B.以见其名之意见:表现,说明 |
C.则必即丰乐以饮即:到 |
D.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望西山,始指异之 |
B.草树众而泉石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C.其可不喜且幸欤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D.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串全篇。 |
B.文章第二段描写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 |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
用“/”给下列语句断句。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翻译文中的划线语句。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辟武宁张建封府。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为罢兵。
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畸①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授,尤不见其可。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府县不能制。军吏李昱贷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一军尽惊,诉于朝。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奏曰:“不奉诏,臣当诛。然臣职司辇毂,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许之。
累迁吏部侍郎。盗杀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后数日,果相度。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日完。(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注①好畴:地名。②辇毂:称代天子。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天子所欲厌:讨厌 |
B.今衢不他虞虞:担忧 |
C.摄都团练副使摄:代理 |
D.钱未尽输,昱不可得输:缴纳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欲以客往赴秦军 |
B.乃使孟容见纳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C.曰:“不如期,且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D.当为陛下抑豪强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 |
B.今衢不他虞, |
C.乃使孟容见纳。 |
D.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建封三次派使者劝说李纳停止抵抗不成功后,让担任幕僚的许孟容前往,许孟容旁征博引,指出抵抗与否的祸福关系,终于使李纳悔悟并撤兵。 |
B.在任用官吏方面,许孟容强调要遵照规章制度办事。认为如果齐总值得录用,就应该公开显示他考核最优秀,来解除朝廷内外的疑惑。 |
C.许孟容认为户部的银两本来就是准备着平常和危急时候使用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百万缗钱来代替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 |
D.许孟容认为汉代有了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狂贼竟敢这样胡作非为。希望禀告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掌控兵权,就能够捉到贼人。 |
断句和翻译 (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 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3分)
(2)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跟随 |
B.操行坚正,拙于世务专心 |
C.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当时 |
D.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雕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此论喧于朝列随称荐于公卿间 |
B.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愈自以才高 |
C.执政览其文而怜之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
D.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了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谏官论之(德宗)不听 |
B.坐是改太子(为)右庶子 |
C.李愬功(居)第一 |
D.后(愈)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浪线的文字断句。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②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小题。
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战,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以功拜莫州刺史。时真宗驻大名,傅潜握重兵顿中山。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潜不许。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厚赐遣还。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即宥之。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
景德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昭不达吏事,军中牒诉,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帝知之,斥正还营而戒延昭焉。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节选自《宋史·杨延昭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小无备,长围数日备:防备 |
B.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惮:害怕 |
C.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益:增加 |
D.与保州杨嗣并命并:一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人乐为用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 |
B.嗣及延昭,以忠勇自效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 |
C.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
D.延昭与嗣提兵援之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 |
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战朔州城下 / 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 |
B.每征行,必以从 / 帝嗟悼之 |
C.为契丹所袭 /以功拜莫州刺史 |
D.延昭本名延朗/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咸平二年冬,时任莫州刺史的杨延昭带领遂城百姓抵抗契丹人的入侵,并用计击退了契丹军队。 |
B.杨延昭与杨嗣领兵增援保州,被契丹军队袭击,伤亡惨重,两人被召回朝廷治罪。 |
C.杨延昭不擅长治理军中的诉状,但忠勇善战,为此,皇帝把他调任为高阳关副都部署。 |
D.杨延昭守卫边境二十多年,舍家为国,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军民的爱戴。 |
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列文言句子断句。
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
②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
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植物中之中:中间。 | B.味苦而微辛 辛:辣。 |
C.山去人稍远去:距离。 | D.颠沛生于不测不测:意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剑溪之水出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B.①人莫知其乐也。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C.①覆之以茆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
D.①久则弥觉其甘②故木受绳则直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 B.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
C.左右欲刃相如 | D.野蜂巢其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话意在说明“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的道理。 |
B.本文善用对比,如用“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正反对比的例子 阐明了乐与苦相为倚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
C.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来写,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
D.“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概括,点出了苦斋之苦的由来;又开启第二段对“物性之苦者”的具体描写,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由来。 |
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答:
②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先君序略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先世洪武初自徽之婺源徙居桐,至先君之高高祖南居府君,族始大。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南居府君之长子为面峰府君,面峰府君之幼子为默斋府君,始以国子上舍为处州经历。时太守有羸疾,不能视事,知府君长者,事皆属府君治,吏慑服,不敢欺谩,一府中皆称其能。历署篆,每去,士民追送百里。时邻县百姓难治,不服官府约束,曰:“吾侪百姓非敢抗逆,但得某县戴公来,则吾等安矣。”上官知之,调府君往,事辄平,以故常兼摄两县事。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失。与人交,无畛域①;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岁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余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而频年旱荒,终岁佣书,不足以给朝夕为俯仰之资,而不肖名世好读书,不通时务,曰:“是将复为我也!”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每诗成,则朗朗吟咏,眉乃一开也。
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而诸生皆呆,又江滨荒陋无良医,延一医治,曰无伤,饮药数剂,病愈甚。诸生请致信家中,曰:“不可,吾七八月间不死,今岂遂死乎?”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日:“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本文有删节)
[注]①畛域:界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皆属府君治属:属于![]() |
B.以故常兼摄两县事摄:代理![]() |
C.不改窜一字窜:更改 |
D.延一医治延:延请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吾等安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B.博奉金以活家口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C.辄复客于外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
D.而先君客死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以赀雄乡里 | B.博奉金以活家口 |
C.然性不喜家居 | D.先君客舒城山中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先祖善于治理政事,深得太守器重,在百姓中有很高威信,连邻县的百姓也服从他的管理。 |
B.至作者父亲一辈,家道中落,父亲只能以授徒授经为业,经常在异乡谋生,可是家境依然贫困。 |
C.文章最后借洲人哭“天无眼”之语,把作者对父亲的崇敬、怀念和内心的悲痛推向高潮,催人泪下。 |
D.本文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以情贯文,按常见的逐年记事的笔法行文,由祖辈的辉煌忆及父亲的为人及琐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吏慑服,不敢欺谩,一府中皆称其能。
(2)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