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牛
张爱玲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牛栏里,积满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不怎样!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找蒋天贵去!”他背过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复认为满足似的。
“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去,弯腰把牛栏边的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
“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天哪!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依你的意思,不如拿把刀来将我身上肉一片片剁下去送人倒干净!省得下次又出新花样!”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
禄兴不做声,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到底借牛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就起身,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
到了目的地的时候,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哭诉:
“先是……先是我那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蒙蒙。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有删改)“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这句话含意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有人说,张爱玲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苍凉”的世界。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苍凉”的具体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孟庙的树
孙继权
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选自《人民日报》2005年1月22日)第②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的“你”和“我”代指和。
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⑧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请问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
试分析第⑾段话的含义。
从写作内容看,本文是如何安排行文思路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说“帘”
陈从周
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地感到幽绝,瓶花妥贴,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起左右吧!
说起帘,这在中国建筑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得率直点,是增添了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日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呤出了古人这句词来。
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教人遐思,引人入画。
记得在“文革“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魂销。当年的作家们是如昆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是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而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同,帘者恋也,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爱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单就湘帘、珠帘来说,通风好,隔景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好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子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体。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装有竹帘,这迷人的山居,添上这迷人的帘影,不愧为出于大师手笔,他对中国文化是有浓厚的感情,小至一帘,也不肯轻易放过。我在录音机中放出了昆曲《琴桃》,华文漪的那句“帘卷残荷水殿风”唱词,正仿佛帘动风来,客中寻趣,我则得之了。
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拉,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的问题,它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作者笔下“帘”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说出三条。(不超过15字)
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人的用帘……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在内”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本文多处援引古诗句,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说说第二段引用“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两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今夜的泪水
李汉荣
①那个星期天,我在山上漫步,沿着野草缠绕的小径随意走着,我不想寻找确凿的目的地,我把双脚交给这些古藤般时隐时现的小道,就由它们把我带到哪里算哪里,即便被带进密不透风难辨方向的林莽,我也不会埋怨,就迷一次路吧。这么多年,周而复始地走着明白无误的路,想迷一次路都没有机会,一切都设计好了,规定好了,人只要一动身,就进入了固定的程序,就踏上了锁定的路线,红灯停,绿灯行,就这么笔直地走来走去,直至终点。一条路走到黑,这使我们失去了对路的感激。这就如同把一个无味的梦做到天亮,而且夜夜重复,那个梦早就不是梦了,全然没有了梦的神奇浪漫。被同一个梦占据的睡眠与无梦的睡眠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对死亡的提前预演。
②我就在野草杂树中胡乱走着,天渐渐黑了,我正可以在夜色里迷一次路,对黑夜的到来我有了一种隐隐的快感。一条野径把我带入一片竹林。早听人说过,南山上有一个竹海,与更南的四川相连,在南山的“海域”也有近千亩。那么我是下海了?至少已来到浅海湾。我折了一根干瘦的竹竿作为探路的拐杖,边走边敲敲这根竹子,敲敲那根竹子,既是为自己壮胆,也顺便对寂寞中坚守的竹子们表示敬意和问候。天似乎完全黑下来了,在林子里行走更能真切地看到夜晚是怎样一笔一笔很快涂染了它漆黑的形象。然而林中似乎又有了亮色,竹子与竹子之间断续传递着神秘的光线,我仰头一看,竹叶交叠的高处,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小孔,光,正是从那里漏下来的。此时,我体验到自然界那些生灵们有限的幸福,比如野猪、松鼠、刺猬、山羊、兔子、猫头鹰……虽然,在这严酷的世界上,没有谁帮助它们同情它们,在自生自灭的命运里,它们是何等孤独悲苦,天敌的伤害,饥饿的打击,病痛的折磨,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提心吊胆地活着。然而,我似乎夸大了它们的痛苦。至少,阳光雨水对它们是免费供应的,还有,在黑夜降临的时刻,天上那些伟大的星星绝不因为它们卑微就不关照它们,相反,与它们的实际需求相比,大自然把大额度的光亮赐给它们。
③走了大约两个小时,我折回身,向来时的方向走。我没有迷路,星星们不让我迷路。莫名其妙地,我竟流出了眼泪,我觉得这伟大的宇宙固然充满莫测的危险和深奥的玄机,但壮阔的宇宙毕竟对人、对生命体现了无微不至的仁慈。此时已是深夜,这寂寞的山野也许只有我一人独行,当然也许还有一些保持着夜游习惯的伙计,比如猫、狗、松鼠也在夜的某个角落散步或恋爱,但是,毕竟此地就我一人呀,宇宙却为我准备了一万盏一千万盏一千亿盏华灯!整整一条银河都陪着我漫游,天国里全部的照明设施都归我——一个凡夫俗子使用!这是怎样的大恩大德啊。我就想,在如此壮丽无比的夜色下,谁能忍心辜负这皎皎明月盈盈星空?这伟大深邃的星空,正是神的无边胸怀,在这神圣星光的映照下,人只能去热爱,去歌唱,去进行美好的创造和劳动,去沉思,沉思存在的源头,沉思无限时间和空间向我们暗示的神秘寓意,或者怀着感恩的心情进入睡眠……我想,历史上那些道德高尚智慧卓越心灵伟大的人,除了特殊的禀赋和所传承的高深优美文化影响了他们,他们更重要的道德和心灵源头当是这伟大不朽的宇宙星空——这浩瀚无涯的时空之海光芒之海召唤和启示了他们心灵里潜藏的浩瀚崇高的道德冲动:必须熔铸一颗崇高清澈的大心,才配面对这星空。经过虔诚的磨砺、修养、吐纳,他们终于有了一颗与宇宙对称的伟大灵魂。
④可是,曾几何时,这崇高的精神的星空渐渐成了物理学的星空,化学的星空,气象学的星空,商业的星空,间谍卫星的星空。它渐渐从心灵的天幕暗淡下来。古典的、天真的激情退潮了。人类的目光,更多地锁定在自己制造的符号网络里;人类的心灵,更多地沉溺于物质福利的狭小池塘里。星空依旧如公元前一样浩瀚壮美,星空下,却少有与之对称的伟大激情和壮美灵魂。星空,徒然地照着失去神性失去信仰的现代的荒滩。
⑤我在竹林里,借着朦胧而亲切的光线一边走着,一边想着,一次次流出了眼泪。第①自然段中两次提到“迷一次路”,这两处“路”的内涵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想“迷一次路”?(4分)
答:如何理解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此时,我体验到自然界那些生灵们有限的幸福”的含义?(4分)
答:“曾几何时,这崇高的精神的星空渐渐成了物理学的星空,化学的星空,气象学的星空,商业的星空,间谍卫星的星空。它渐渐从心灵的天幕暗淡下来”。“它”具体指代什么?说说这两句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有人认为,本文用“心灵的星空”作标题比“今夜的泪水”更合适。你认为哪一个好?请说明理由。(6分)
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安于途中
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
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
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很自然。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
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么美好么?等待或许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么?
水气抵达天空也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是死亡。
即使水气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彩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它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的。是过程成就了它们最终的美。
过程对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就是一个过程的确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决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予终极。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我们对此处的风景因此常常忽视,并习惯于生活总是在别处。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为了凋谢才盛开,这样一来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愿望的生命,有可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
因为生活并不总是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就像候鸟,只有在不停的从南飞到北,有从北飞到南,才构成其一生的迁徙;就像泉水,只有在不断的从溪流入海,才体现其自身的运动。
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泉水,并不是非要达到怎样的地方才算完成使命;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
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徙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
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人生。这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
1.简答:①根据文意写出“途中”的含义。
答:
②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总是在途中”?
答:
2.作者说,(终点)“决不会是生命的目的。”那么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答:
3. ①文章标题“安于途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②又为什么说“首先做到安于途中”?
答: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生命带给人们很多启示,或追求终点的辉煌,或注目过程的充实。作者在文中反对追求生命的“终极愿望”,主张“过程即生命”,要“安于途中”。 |
B.作者认为视生命的必经的过程为“漫长的等待”,“最大的煎熬和无奈”的人,是因为太坚信“付出就要有结果”,而一味追求结局的辉煌。 |
C.本文以花开花谢,日出日落,类比生命有起点也有终点,以化水为虹,化蛹为蝶,生动形象地阐发了“过程成就最终的美”的道理。 |
D.本文借助于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借助语言的流畅,使文章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读来亲切、感人。 |
E.从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注重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人生观,以及对人生信念的旷达和名利追求的淡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土地
韩静霆
①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土性浇铸在我的灵魂之中了。
②我生于黑土,长于黑土。童年,我用黑土捏出我的天使:人,马,牛,羊,鸡,狗。我和黑土造就的这些众生厮守,说话,说梦。我用黑土制成能吹奏抑抑扬扬、呜呜咽咽曲调的埙。我的埙就是我的唇舌,我生命的延长,我灵魂的独白。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26年前我孑然一身进关,闯荡京华。我住在前门箭楼下的小客栈里,柔和湿滑的京腔在议论我:这个北方的小牛犊子。哦,是的。牛犊子,北方,我。我走出北方黑色的漠野,什么也没带——不不,我带走了一样东西,永生永世不可抛弃也无法抛弃,就是我的土性。
③带着黑土地给我的足够的营养,我离开了故土。西北高原的风吹不倒我这北方的棒莽,海南天涯的烈日晒不干我黑褐色肌肤蕴藏的油性。有时候,我枕着塬,枕着海,闭上眼睛想到的却是北方黑土地柔软的怀抱;想到儿时睡过的桦树皮摇床。我为此心神摇荡,依稀看到黑土地上跋涉而去的祖先。哦,努尔哈赤的雕弓拉成满月,“玉驰嘶罢飞尘起,皂雕没处冷云平”;哦,挖参人如崖上的壁虎,没入密林,“雪中食草冰上宿”;哦,刚刚冷却的火山口杉木葱茏,岩洞里举起了伐木人的炊烟;哦,田畴把黑色的垄划到天尽头,那里,一人,一犁,一牛,共同较量着耐力和韧性。犁着,耕着,走着,没有一点声音。我的黑土地就是这样一部悠远的、孔武的、神秘的、充满着内聚力的不朽经典。当然,在黑土的深层,也埋藏着古战场鲜血锈蚀的剑,也抛落了亡国之民的遗骸,也有过拼搏、绞杀、屈辱和失败。即便是失败,我的先人也是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④北方的黑土地是何等博大啊,兼容着火山与冰岸,天池与地泉,针叶林与毛毛草,红高粱与翼柔花,野性与柔情,爱肠与仇恨,严峻与温馨,粗犷与粗疏,自强与自私,寥廓与孤寂。既有长久的四季轮回,又有短暂的无霜期,既有虎群的雄浑,又有狗皮帽子的寒碜,既有宽广又有偏狭,既有宁静又有躁动,坦诚而又神秘,富丽而又贫瘠。我的黑土地,我的黑土地,我对你的爱也是又宽阔又稿狭,又坦诚又神秘的。我读着你,想念你,梦过你。我也渴望走出“宇宙黑洞”,穿破固垒,渴望超越当我远离故乡去生存,拼搏和拓荒数年之后,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黑土地所给予我的生命的原汁。
⑤是的,读懂黑土地这部博大恢宏、幽远深邃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巨卷,需要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如今,我头上的野草荣而又枯,年已不惑,似乎才领略了一点她的教诲。她从我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用日出日落、阳春严冬和风霜雨雪教导我。她要我生来就成熟,就懂得什么是沧桑,什么叫坚韧,什么叫忍耐,什么叫不屈。黑非洲谚语说,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每个人一杯土,人们从杯中吸吮生命的滋养。北方黑土地给我的滋养令我受用无穷,也就铸成了我终生的土性。
⑥不可改变,我北方的土性。因为,自我落生的时候,黑土地就给我打上了胎记。我的黑土铸成的肌肤和魂魄不可改变,因为,我不能选择也不愿意改变我的籍贯。我为此感到荣幸——当我走在异乡异域的时候,人们会顷刻间认识我和我的内涵:中国,北方,黑土地。
1. 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自己的“土性”,结合全文,请概括“土性”的含义。
2. 根据文意,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
2)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
3. 文章第③段追溯黑土地深邃的历史,联系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童年人笔,却又不同于一般作品所常见的对儿时的追忆与漫话,以洗练的笔触,生动的描写出童年时的情趣。 |
B.文章第③段写“挖参”“火山口杉木葱茏”“伐木”等,形象地写出了北方黑土地上物产的富饶。 |
C.文章第④段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黑土地外在和内在的深挚与魅力,同时流露出作者渴望摆脱黑土地的思想情感。 |
D.本文语言明快,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处处洋溢着血与火的澎湃,张扬着作者的骄傲与激情。 |
E.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写出黑土地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真谛,表达了对北方黑土地的赞美和热爱之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