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19世纪后60年
| A.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 | B.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 |
| C.民族抵抗意识的丧失 | D.传统意识支撑下的排外思想 |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 B.君权神授 |
| C.天人感应 | D.自然规律 |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 C.“制天命而用之” |
| D.“兼相爱,交相利” |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 B.墨子 孔子 老子 |
|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 |
《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术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 A.以民为本 | B.关注民生 | C.人性向善 | D.关注现实 |
下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的演化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 C.儒家思想的发展 | D.传统科技的兴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