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元方时年七岁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尊君在不(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阅读下文,宪成下列各题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是“五岳之首”。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岱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蹬几不可登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和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你怒。③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注释】①鄂版教材为句号。②③鄂版教材为逗号。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卷石底以出
②佁然不动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④乃记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姿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出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答谢中书
②晓雾将歇
③实是欲界之仙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4)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
阙: |
|
②虽乘奔御风 |
奔: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B.虽乘奔御风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C.春冬之时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不以疾也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