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某闻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而不迁。三代之衰,学校废。至两汉,师道尚存故其学者各守其经以自用是以汉之政理文章与其当时之事后世莫及者其所从来深矣后世师法渐坏而今世无师。则学者不尊严,故自轻其道。轻之则不能至,不至则不能笃信,信不笃则不知所守,守不固则有所畏而物可移。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至于忘本趋末,流而不返。 (节选自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师 道 尚 存 故 其 学 者 各 守 其 经 以 自 用 是 以 汉 之 政 理 文 章 与 其 当 时 之 事 后 世 莫 及 者 其 所 从 来 深 矣 后 世 师 法 渐 坏 而 今 世 无 师。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有删改)
陆贽(唐)
圣人立教也,贱货而尊让,远利而尚廉。天子不问有无,诸侯不言多少。百乘之室,不畜聚敛之臣。夫岂能忘其欲贿之心哉?诚惧贿之生人心而开祸端,伤风教而乱邦家耳。是以务鸠敛而厚其帑椟之积者,匹夫之富也;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者,天子之富也
  今琼林、大盈,自古悉无其制。传诸耆旧之说,皆云创自开元。贵臣贪权,饰巧求媚,乃言郡邑贡赋所用,盍各区分?税赋当委之有司,以给经用,贡献宜归乎天子,奉私求。玄宗悦之,新是二库。荡心侈欲,萌于兹。迨乎失邦,终以饵寇。《记》曰:“货悖入,必悖而出。”非明效欤!
陛下嗣位之初,务遵理道。敦行约俭,斥远贪饕。虽内库旧藏,未归太府,而诸方曲献,不入禁闱。清风肃然,海内丕变。近以寇逆乱常,銮舆外幸,既属忧危之运,宜增励之诚。臣昨奉使军营,出游行殿,忽睹右廊之下,榜列二库之名。矍然若惊,不识所以。何则?天衢尚梗,师旅方殷。疮痛呻吟之声,噢咻未息;忠勤战守之效,赏赉未行。而诸道贡珍,遽私别库。万目所视,孰能忍怀?试询候馆之吏,兼采道路之言,果如所虞,积憾已甚。顷者六师初降,百物无储,外扦凶徒,内防危堞,昼夜不息,将五旬,冻馁交侵,死伤相枕,毕命同力,竟大艰。良以陛下不厚其身,不私其欲,绝甘以同卒伍,辍食以啖功劳。今者攻围已解,衣食已丰,而谣讟方兴,军情稍阻。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记》曰:“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岂非其殷鉴欤?
陛下诚能近想重围之殷忧,追戒平居之专欲,凡在二库货贿,尽令出赐有功,每获珍华,先给军赏,如此,则乱必靖,贼必平,徐驾六龙,旋复都邑,天子之贵,岂当忧贫!是乃散其小储而成其大储,损其小宝而固其大宝也。
注: 783年,长安发生兵变,唐德宗仓皇逃至奉天。次年,德宗将各道贡献的物品收藏于行宫“琼林”、“大盈”二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萌于兹柢:树根
B.宜增励之诚儆:警戒
C.将五旬迨:趁着
D.竟大艰夷:平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圣人立教也悟以往不谏
B.奉私求作《师说》贻之
C.货悖入及凯旋纳之
D.非明效欤如土石何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从正面立论,阐明天子不应聚私财,而应本圣人的遗教“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并指出贪财聚货必将造成“开祸端”、“乱邦家”的严重危害。
B.文章第三段以德宗朝的事实为据,首先以奉天解围前后军情作对比,然后赞扬德宗初行的俭约行为,说明“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的道理。
C.在充分指陈得失、剖析利害之后,陆贽归结全文,点明旨意,希望德宗及早罢去琼林、大盈二库,以换取收人心、平祸乱、复都邑的最大利益。
D.文章创造性地融散入骈,使骈散完美结合,既保存了骈体整炼、排比、节奏鲜明之特色,又兼有散体流美、疏畅、意气贯注之优点,是一种散文化的新骈体。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B.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C.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D.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者,天子之富也。
⑵试询候馆之吏,兼采道路之言,果如所虞,积憾已甚。
⑶绝甘以同卒伍,辍食以啖功劳。

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景誊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遗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
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二)子曰:“人而不仁,如札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吉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
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 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 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 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清华:清幽而绚丽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次第:齐整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尔尔:这样
D.碑皆不堪读不堪:不能忍受

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 ‘)
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③尽溪,平望如荠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⑥迫暮趣归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2)溪周之,非桥不通。

翻译下列句子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财知明而行无过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舍市傍去:离开。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变化。
C.宁能其夫子衣:穿衣。
D.孟子,遂留其妇谢:道歉。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徙舍学宫之傍②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④妇辞孟母而求去⑤孟子谢,遂留其妇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译文:
⑵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译文:
⑶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