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抱负
城市的主体是人,从某种意义可以说,创造城市文明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现代人的过程。人与城市之间的主客体相互影响改变着对方,没有城市人的高素质,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建设取决于认识主体的文化修养和客体的文化特质,是城市群体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城市文明可以抽象为各种文化符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代表着城市文明。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文明程度是映射城市各类主体综合素质的镜子,城市形象的毁坏、历史文脉的断裂、城市个性的丧失都归因于政府的不当行为和开发商对利润的过分追逐,于政府官员好大喜功和政绩冲动,正所谓一个庸医能使生命长眠地下,一个蹩脚的建筑师能使遗憾长留城市,而一个平庸的决策者几乎可以轻易毁掉一座城市。
城市文化选择决定城市文明走向,这一选择既与权力者素质有关,又与社会选择机制有关,成功的选择取决于社会精英群体选择权力的大小、参与机会的多寡以及选择机制的完善。巨变时代的城市文明建设,需要睿智的城市决策者,更需要具有深厚文化素养、超前思维模式、强烈社会责任、鲜明城市意识的城市建设者。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文明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城市精英和市民创造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力量,如欧美的伦敦、巴黎、纽约等一流国际大都市都是西方城市文明的高地和集大成者。伦敦作为老牌帝国都市,科学理性、渐进求变构成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座,这里的文化孕育出《大宪章》、《政府论》、《国富论》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煌煌巨制,培养出培根、牛顿、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家巨匠。“知识就是力量”的大力倡导,经验主义、实验主义方法论的变革,冲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禁锢,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先河,加速了伦敦现代化的进程。
巴黎之所以受到尊重,不仅仅在于它是时装之都、香水之都,也不仅仅在于美丽的塞纳河、著名的卢浮宫和高耸的埃菲尔铁塔,更重要的是它曾经作为欧洲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中心,是启蒙运动和人文精神的历史重镇。十八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巴黎的思想推动,伏尔泰、卢梭以及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们所阐述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以及《拿破仑法典》所体现的现代民主法治精神,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纽约是最年轻的世界大都市,纽约的崛起自自由、平等和机会所代表的“美国梦”对于世界移民的吸引,自移民文化共同缔造的开拓疆土、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精神。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群聚集在一起,使这里成为文化的大熔炉,融化成一种新质文化,推动纽约迅速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城市的主体是人,创造城市文明的过程,就是创造现代人的过程。
B.城市文明建设决定了认识主体的文化修养和客体的文化特质。
C.城市形象的毁坏是因为政府行为的不当和开发商对利润的追逐。
D.城市文化选择与权力者的素质以及社会选择机制有关。

下列各项不能证明“城市文明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精英市民创造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力量。”的一项是( )

A.培根等大家倡导的思想理论,冲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禁锢,加速了伦敦现代化的进程。
B.作为启蒙运动和人文精神的历史重镇巴黎,其思想推动了十八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C.城市文明是一个多维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打量,会呈现不同的维度。
D.由于不同肤色、宗教、种族、语言的人群聚集,使纽约迅速成为世界的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的中心。

根据文章归纳概括文中加点的“文化抱负”的内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10分)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箝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现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请结合选文文意,简要概括原因。
“与之相左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情况?
指出选文文末所用的论证手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裘法祖(1914—2008),浙江杭州人。1933年,母亲死于阑尾炎,裘法祖立志要做一名医生,解除千万个母亲的病痛。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他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l936年,他只身远赴德国,仅靠奖学金维持极为俭朴的生活,1939年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次年,裘法祖正式进入他的外科生涯,在施瓦本医院担任外科医师。一年后,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的术后第五天,病人突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任何问题,但导师说:“裘,这是一位四个小孩子的妈妈。”这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留德期间,裘法祖设计营救出40多位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
1946年,裘法祖携妻儿回到中国。60多年来,他创立的“裘氏刀法”点燃了一个个患者的生命之灯。裘氏刀法以精确见长,“若要划破两张纸,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他是“中国外科之父”,被认为是外科全才,精心钻研而改进的手术操作超过20种,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的新的手术方法。在中国,最早迈出器官移植第一步的就是裘法祖。上世纪80年代,他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直到现在,他主持的肝移植仍然保持着两项全国纪录:例数最多,存活时间最长。裘法祖呼吁,如果我国能使国际上通用的“脑死亡就等于机体整体死亡”的概念获得社会舆论和法律的承认与支持,将脑死亡者作为器官来源,则将有千千万万的病人能得到有效的器官移植治疗而获得新生。
裘法祖是《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多种医学杂志的创办人,主编了《黄家驷外科学》等多部外科学经典著作,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并担任主编达十年之久。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足以为医。”他曾亲身趴在病床边观察病人的小便流量。每位农民病人的来信,他都亲自回复。就在去世前20多天,裘老还在为四川灾区来武汉的伤员查房诊断。他把自己100多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基金”。
下列关于裘法祖留德期间经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裘法祖学习刻苦,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
B.由于种族歧视,一年以后,裘法祖的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
C.裘法祖导师的话是告诫他:医生应该有爱心,对病人要极其负责。
D.由于裘法祖以高超的医术拯救了许多犹太人,他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

下列有关裘法祖回国后从医经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裘法祖认为,我国采用的死亡标准与国际通用的标准不同,这不利于器官移植手术的推广。
B.裘法祖是我国器官移植手术的开拓者,他主持的器官移植仍然保持着例数最多和存活时间最长的全国记录。
C.裘法祖参与了黄家驷主持的《黄家驷外科学》的编写工作,这本著作成为外科学的经典。
D.裘法祖创办了《中华器官移植杂志》、《黄家驷外科学》、《大众医学》等多种医学杂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挽着汉字跳舞
龚志民
春天刚刚迈进校门,花草就一齐勃发怒放。高中语文老师老于,正准备上第一堂课。虽然这所学校叫“外国语学校”,但老于郑重告诉学生:“要成为翻译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学好的不是外语,而是汉语。”
每次上讲台,老于都觉得那些仓颉汉字,古老、沧桑、豪放,如朝雨轻尘般飘落下来。汉字浓缩了万物之象。方块汉字,有情有义,可纳泰山,可照肝胆,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汉字与舞蹈,本质都是自然和生活。
教室内外,高一高二高三,《诗经》《楚辞》《滕王阁序》,诵读声此起彼伏。早读结束,老于慢慢擦黑板,准备上课,粉笔的轻尘在窗棂透进的晨曦中浮沉闪烁。这个清晨,老于仿佛听到校园的露珠都在歌唱,那歌声仿佛从遥远的春秋汉唐穿越而来,悠长隽永。
第一节课,老于讲到春天万物勃发时,激情满怀。他蹲下来,把全身蜷缩在讲台后面,像粒种子,又像枚鸟蛋,然后竖起食指,整个身体慢慢地向上旋转,一种向上的力量推举着自己盘旋上升。全班鸦雀无声,个个伸长脖子看老于笨拙的“舞蹈”,老于感觉时光在倒流,仿佛又一次回到长第一根胡须的年龄。
课间操结束,老于去另一个班上课。昨晚去剪头发,理发师自作主张给老于弄成了时尚的发型,这令已届中年的老于有点不好意思。老远就听见学生正在播放新一代神曲《狐狸叫》。老于走上讲台,学生仍在全神贯注听歌。“《狐狸叫》好不好听?”“老师居然知道《狐狸叫》?好潮哦!”全班惊呼。老于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不分17岁和70岁。”
上课铃响了。老于不理学生“听完再关”的央求,关掉了音响。全班学生这才注意到了老于的发型,掩嘴窃笑。老于为全球神曲中还没有用汉字写的歌而不平,“阿Q”地想:仓颉汉字其实也是这样一部源于自然和人伦的作品,而且是人类最复杂、最伟大的一部,什么时候流行呢?
临下课,老于又一次挥舞手臂,狠狠地表扬了后进生坤坤。坤坤脸颊发红,衬托得脸上几粒青春痘更加发亮。离开教室时,老于习惯性地弹了一下教案本,粉笔的轻尘纷纷扬起,发出嗡嗡回声。倾听他们,轻尘也有翅膀。
中午在饭堂老于主动与武汉大学翻译硕士毕业的成老师同桌吃饭,向她请教乔布斯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的准确读音。教化学的吴老师插话说,“stay hungry”应该是保持对知识的饥渴,“stay foolish”却让人费解。难道是要人保持愚蠢?
老于笑了。聪明人总是喜欢把事情搞复杂。禅者乔布斯的这两句名言,直来直去,毫不费解。“hungry”就是不要贪吃,保持神清;“foolish”就是不要过虑,保持敏锐的直觉灵感。这一表达直观本真,干干净净,天趣盎然,增一字即成累赘。吴老师问:你怎么知道禅者乔布斯是这个意思?老于笑笑,“不识字的六祖惠能说的。”
盛春季节,江南岸、莱茵河岸、顿河岸、密西西比河岸,一定也草长莺飞了。“溱与洧,方涣涣兮”,河流两畔,想来都有戴花捧花的年轻人在互赠信物,同涉爱河。在这个蓝色星球,不同肤色的人在吟诵《论语》,老老少少抑扬顿挫地“秀”“中国好声音”。汉字六书起于万象,“永”字八法即是大千。
下午没课,老于心情有点空落落的。总感觉现在的天空与儿时相比,变得越来越低。虽然继续广袤着,但好像“空”字的“穴”头正在萎缩,下面的“工”却一天天膨胀。天空被浊物排挤,像一幅没有留白的国画。那些依据地貌天象、鸟兽虫鱼之迹造出来的汉字,在自然界已渐渐失去联想的依托。满街的招牌中,汉字有意无意地被“通假”。商人们满怀深情地曲解汉字,苦心孤诣“创新”汉字以求吸引眼球。仓颉一点点被拔光胡子,剥去衣衫,只剩下骨骼,被石化定格在庙宇的神龛上。
傍晚,老于拿起久违的毛笔写了副对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他突然明白古代徽墨为什么“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那一定是因为徽墨是用黄山松烟制成。自然物象化为点横竖撇捺,即为汉字;劲松转世,可为千年墨宝;而精气神是生生不息的。
老于放下笔,从书架取出木心著作《西班牙的一棵树》。木心的佳句有一种清凉感,一种美与真的温润感:“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从前的许多优美自然意象和人文景观已难寻踪迹,幸好仓颉把那些遥远的意象凝固成了意蕴无穷的汉字,那些远逝的生命个体和古朴的生活方式在汉字中活灵活现。年轻时老于用笔写诗,现在用课堂语言写,用肢体语言写,天天挽着汉字跳舞。老于曾一本正经地要求学生:我上课,笑是可以的,但必须用汉语笑,即使是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也不能例外。
入夜,老于散步到高大而稀疏的凤凰木下,树缝间明月如钩,与篆书中的“月”字造型一样。回家,关灯就寝,老于恍惚入睡,阖上双眼也感觉到窗外景物,那些物象仿佛都在跳舞。殷墟龟甲、青铜铭文、摩崖石刻,所有的汉字都在跳,一刹那,颜筋柳骨和颠张狂素又还原成骑马舞、摇臀舞。宏大的《阿房宫》建筑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细腻的《兰亭集序》矫若游龙,勾连映带。仓颉、王羲之、杜牧,秦砖汉瓦,隶篆真行草,无名后生们争相表达和推演各自的思想华章。老于深吸一口气,一股清凉从头传到脚底。在梦中,他看见万国衣冠争入关,百千书生叩关行。边塞的城墙满是汉字真迹“秀”。有文天祥的遗笔“正气”,有颜真卿写的“刚大”,有硬骨头方孝孺写的“忠烈”……虽偃仰啸卧,千姿百态,却笔笔中锋。老于梦中觉得浑身发热,欲伸筋拔骨,好像身体又在发育成长。
(选文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标题“挽着汉字跳舞”运用拟人的手法,既展现出汉字灵动鲜活、富于生命力的特点,又折射出老于对汉字、对汉语文化的情有独钟、痴迷热爱。
B.文章注意描绘老于的肢体语言,如上课时蹲下身,慢慢地向上旋转的细节,这是“挽着汉字跳舞”的形象写照。
C.上课前学生听《狐狸叫》神曲、上课铃响后老于关掉音响。这种叙事中的闲笔,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D.吴老师不理解乔布斯名言“stay foolish”,而老于却用汉语准确揭示这句话的思想内涵,这印证了老于所说“要成为翻译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学好的不是外语,而是汉语”这句话的正确性。

E.老于要求学生语文课堂上必须用汉语笑,体现了老于对汉语言地位的捍卫,也折射出他对外语学科的排斥。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全文围绕着线索写了哪几件事情?
结合全文,分析老于的形象特点。
最后一段用了大量文字描绘老于的梦境,试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宋代的民间长者及其社会功能
姜立刚
“长者”一词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只有具备年长、位尊、厚德自尊等条件的人才可被称为长者。秦汉间,由于自身具备的道德资源,长者又进一步被赋予了政治功能,许多长者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长者群体具备了浓厚的官方色彩。唐代,长者作为准地方精英群体成为管理地方事务的重要力量,这些地方精英仍然或隶属于官僚体系内部,或有深刻的官方背景。但是,相对于前代,这些地方精英的官方背景逐渐弱化。在宋代,地方精英大量出现,民间长者成为地方精英中的重要代表,并在地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的长者,大体分为庙堂长者和民间长者两类。庙堂长者即在朝廷做官的道德君子,具有浓厚的官方背景。他们在中央任职,大都位高权重。民间长者即地方社会中的权威人物,他们是地方精英中的佼佼者,年龄大、学识广、品行好、声望高,为地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在地方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代民间长者的构成比较复杂。一是读书人。如胡几、詹至等人或“世业儒”,或“博学有声”,同时又具备品行高、待人宽厚的特点。二是有经济实力的人。如徐量、许琳等人较为富有,且乐善好施数十年,于是乡誉日隆而被称为长者。三是“长厚君子”。如李岩非官非宦,因其潜心事农,“躬率礼义”,有儒雅之风,受到当地人的尊慕,被尊为“长厚君子”而成为长者。
可见,在宋朝要成为民间长者,除了年纪较长外,还必须要达到品行好、修0养高、有益地方等条件。同时,成为长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在具备前述条件基础上,要经长期的历练。长者称谓正是声望日隆的结果。同时,地方精英和民间长者有很多区别,地方精英不可能都成为长者,地方精英身份只是成为长者的前提。德高望重、地方影响力大才是具备长者资格至关重要的条件。
宋代民间长者的影响力极大,在参与地方事务、进行社会救济、教化地方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
民间长者作为地方权威,必须为他人及地方承担起责任,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长者在地方事务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处理地方纠纷、稳定社会秩序、投身公益事业等方面。宋人刘允恭“赋性方直,气象深厚”,很有社会影响力,因而被当地士大夫推为长者。他利用其地方权威身份,对做了不义之事的后生辈,“必诘之,厉然见于颜面”,维护了社会风气。他还常调解乡里纠纷,对争讼者“为之陈道理曲直,法令可不可”,使争讼者“往往羞缩逊谢以去”,把一些地方诉讼争端消弭在萌芽状态中,甚至起到官方所不能起到的稳定社会的作用。刘允恭积极为地方排忧解难,投身地方公益事业。当地的河流常因涨水而为患乡间,于是他“糜钱千余万”,疏通河道,为地方解除了水患。
在传统社会中,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间长者会对遇到灾荒的困难乡邻进行救济。绍兴四年婺源大饥,当地长者许琳“尽散家粟,活万余人”。民间长者积极参与地方赈济工作,是对政府赈济的极大补充,且民间长者生活于地方,对地方灾情掌握更清楚,救济更快,更有针对性,因而更为有效。此外,平时长者也会对乡里生活贫困者、身体病弱者进行救助。
在地方上,民间长者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对当地社会的教化卓有成效。一方面,民间长者通过资助兴办学校、修缮寺庙等方式来实施教化。例如,无锡县长者在当地捐资修筑了寺院,还招选名僧为民众开堂讲经。另一方面,长者们通过自身魅力,以其言传身教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教化。如淮南李岩“每岁则治其沟洫,时其耕蓐莫不有法”,当地农民受其表率作用影响,不敢怠慢农事;其“躬率礼义”,连乡之士子也“悉尊慕之”。还有一些民间长者的作为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受到统治者的肯定及表彰,更加扩大了其自身的影响力。如婺源长者许琳因赈灾行为而被朝廷旌表,汉州长者李发数十年的赈灾行为受到孝宗皇帝嘉奖。统治者的肯定与表彰,大大强化了长者言行的道德感召力,从而增强了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光明日报》,2014年5月14日,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只有具备年长、位尊、厚德自尊等条件的人才可被称为长者。从秦汉始,长者被赋予了政治功能,许多长者参与国家管理,从而使长者群体具备了浓厚的官方色彩。
B.在唐代,长者是管理地方事务的重要力量,但相对于前代,他们的官方背景逐渐弱化。
C.地方精英在宋代大量出现,作为地方精英中的重要代表,宋代民间长者在地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宋代庙堂长者在中央任职,全都位高权重。民间长者则由地方权威人物组成,是地方精英中的佼佼者,在地方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民间长者由读书人、有经济实力的人和“长厚君子”三类人员构成,他们不仅年纪较长,而且品行好、修养高,为地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
B.在宋代,要成为民间长者,首先必须成为地方精英,但地方精英不可能都成为长者,德高望重、经济实力雄厚、地方影响力大才是具备长者资格至关重要的条件。
C.作为地方权威,宋代民间长者在处理地方纠纷、稳定社会秩序、投身公益事业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D.民间长者刘允恭善于调解乡里纠纷,把一些地方诉讼争端消弭在萌芽状态中,起到官府所不能起到的稳定社会的作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间长者会对遇到灾荒的困难乡邻进行救济,对政府赈济形成极大补充。如在发生大饥荒的时候,绍兴长者许琳尽散家粟,救活一万多人。
B.民间长者及其社会的教化是通过自身魅力、言传身教来实现的。淮南李岩潜心事农,“躬率礼义”,当地农民受其表率作用影响,不敢怠慢农事,连乡之士子也“悉尊慕之”。
C.朝廷对许琳、李发赈灾行为的肯定和表彰,大大强化了他们言行的道德感召力,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D.当大水为患乡间的时候,刘允恭“糜钱千余万”,疏通河道,为地方解除了水患。这是宋代民间长者在进行社会救济方面发挥作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 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09年第3期《小说选刊》)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注意:只选一项且对得2分,有错选或2个以上选项得0分,2选项全对得4分)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
试分析一下黄云山先生和秋小峦会面过程中黄云山的心理变化过程。
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并且谈论一下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