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中华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价值或理论价值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其具体表现为始终彻底地从一种伦理化的人文世界观立场看待世界和人生,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普世关怀和人文实践精神。
国学中的“人文”一词,早在《周易》中已出现。《易传》在解释贲卦的卦义时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产生自然界的“天文”现象;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根据天文,可以察知自然界阴阳寒暑、风霜雨雪等天时的变化:根据人文,可以改变人性气质、风俗环境等社会条件,从而使整个社会趋于良善。可见,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人文”一词,用以指称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文化精神特征,标示“天文”“地文”“物文”等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之本质区别。
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在古人看来皆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文彩,而“人文”乃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不同于天地,也不同于草木鸟兽。用荀子的话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里,“亦且有义”四字可以概括出国学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它不仅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可以说,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在《论语》中,有一段子路求教孔子的故事,子路问孔子如何才算完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的“文之以礼乐”,即是强调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不能把儒家的道德关怀仅仅限制在伦理或政治领域,其更重要的意义乃是对“人”的发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所谓“主体性”或“本体存在”,皆指人的道德自觉。用孟子的话说便是人皆有“四心”(或“四德”),因此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是道德自觉;而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又是儒家的仁爱学说。《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即可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孔子以“仁”界定“人”,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把“爱人”作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再通过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爱亲则继其爱人”、“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等社会效果。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认为孔子所谓“仁”,乃是仁者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因此“仁”必须是自觉的而“非由外铄”,这样才能由“不忍人之心”,发展为“不忍人之政”,以仁德之心施仁政于百姓,使天下之穷民(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而无告者皆有所养,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选自2013年第5期《社会科学论坛》,略有删改)
下列对国学中的“人文”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我们国学中的“人文”一词,这在《周易》中可以找到最有力的证据。
B.“人文”一词在国学中可以用来标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与“天文”“地文”“物文”等的本质区别。
C.“人文”既不属于自然之文,也不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之文,而是以道德自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之文。
D.“人文”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以礼乐道德为主要内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的话来说明仁爱、礼乐道德,这些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B.仁爱学说是构成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其内涵已经超越伦理或政治领域。
C.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推己及人,从仁德到仁政,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D.孔子“文之以礼乐”的思想,强调了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家的人文关怀。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
巩高峰
秘密是我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了家。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话的语气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
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是看着母亲怎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现。所以很多人劝过我们姐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我们姐弟四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母亲想做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伴这事我们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别的理由,尤其是女儿的出生让我很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个健康、漂亮。
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老年大学,等等等等。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就不太热心地选了个老年大学。我们四个还排除万难,相继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大团圆。我们觉得,应该万无一失了。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一个月后。
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母亲脸上的黯然晦涩得很严重。母亲也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我们吃。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母亲动了动,神情不自然地朝时钟看了看。这会,电话响了。没谁去接,全家似乎都默契地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
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轮流开始了跟母亲的谈心。我们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老年大学同学。她们俩各方面都已经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不用我们表态,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
侦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只是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就停了。周末周日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就回自己屋里了。我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背着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是他放弃的交换。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声,再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代表着他的平安。
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弱下来,精神更是委顿。她一直就像一张弓,把孙子孙女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母亲走得很平静。
已经很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但两声过后,电话声顽强地持续着。很大一会,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是老人的女儿,她泣不成声。老人脑溢血,在昏迷中一直叫着我母亲的名字。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一眼。我按捺了半天,才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
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只是每到周末,我总爱默默无声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什么也不干。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惊忪地轻颤一下身子,习惯地看一眼电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1自然段的最后说“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是说母亲整个一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表达了“我”的惊奇和由衷的高兴。
B.对于母亲找老伴这件事,我们坚决不同意。一方面是由于封建贞节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出于想让母亲带好自己孩子等自私的心理。
C.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的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这个行为既表现了母亲对老年大学同学的留恋和不舍,也赞颂了母亲伟大的克制和坚决精神。
D.小说在后面写老人的女儿泣不成声的电话内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我们对老人们婚姻干涉所造成的伤害,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E.在小说的最后写到“我”总是习惯地看一眼电话,写出我的担心,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话和母亲结婚。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小说以“秘密是我发现的”为开头,有什么好处?
(3)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联系文中电话的不同情况,分析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4)小说中的母亲在晚年想和老年大学同学一起过日子,但子女们坚决反对。最后母亲按着子女们的心愿走完了人生。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论述文阅读(共3题,9分)
当大学成为创业孵化器……
创业不易,有一堆的外部因素可以决定一个公司的成败,但是对于一个合格的创始人而言,最少也要具备以下三点:一个解决问题的点子;一个可执行的团队;一个潜在的市场。如果你在创业的同时还要兼顾到学习,那么你将迎接更大的挑战。
我亲身经过过大学创业的艰难之路。在大学的时候,我创立了 VentureBoard,大学毕业后,我仍然继续延续这项事业。尽管在大学创业面临着重重挑战,但是大学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大学有着其独有的优势。大学生是一群聪明、精力旺盛的群体,他们不固守成规,愿意用新的点子来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大学校园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将产品从概念阶段推向市场。
大学——灵感的发源地
在学校学习的专门技能可以帮助创始人创立公司解决真正的问题。经过对行业深入的研究之后,创始人可以抓住用户痛点,然后借助科技的力量解决。不管你是一个医生,抛弃本职工作,投身火热的健康领域,还是一个会计想要开发出更好的应用,只要有用户痛点,只要有市场,你就能很好地抓住机会。传统的思想一直认为大学生应该毕业后进入公司,在行业经过长时间的摸爬滚打,积累经验,然后自主创业。但是这种思想忽视了大学本身赋予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洞察力。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在毕业前就创立了伟大的 Facebook。
除了社交网络以外,学生也对高校教育这一领域有着更深的理解,因为大学师生是很多高等教育平台的终端用户。不出以外的话,现在很多初创公司都瞄准了高校这块市场,用软件去解决学生、教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面临的问题。身处学校的学生对这些问题由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想出解决方案。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从学生自身的经验出发构建的软件意义重大。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在确定自己的想法之后,创始人就要反复地尝试直至该解决方案能够解决绝大多数人的问题,并以某种方式产生收益。正如大学校园可以激发创始人的灵感,同样,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像大学校园一样培养这个灵感。教授,工作人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都愿意接受采访,回答问卷调查以及适用新软件,尤其当你的软件可以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一个以学生为领导的初创公司能以这样的方式解决学校的问题,那么这种模式就能很容易扩展到其他院校。
高校,无论大小,还能为创业公司提供很多其它的资源,其中就包括人力资本。对于技术创始人而言,学校的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就是完美的创业环境;而在商学院就能找到相关的营销人才。在创业的初期,这些因素都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建立一个多样化的团队有利于解决公司未来面对的各种问题。
学校通常希望看到校内的创业团队取得成功。有些学校会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如企业家培训中心、孵化器、工作空间甚至种子融资以确保他们的努力可以得到回报。小一点的学校可能不能提供这么优厚的条件,但是他们也会尽可能地帮助创业者,提高团队的曝光度,吸引外部投资。最重要的一点,一旦在学校开始创业,这些资源都是免费的,无疑减少了起步资金。
坚信理想
在毕业之前创业能够提供很好的缓冲时间,创始人可以全方位利用学校资源去不断让自己的想法变得更丰满。毕业是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继续创业还是找一份全职的工作?完美的情形是,你的创业公司在毕业前拿到了融资,这样在毕业后有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
下定决心在毕业后继续创业是个不小的挑战。当你看到同学进入公司,签一份肥约,买房,而你还在学校周边租房以便更加贴近自己的目标群体。而且,你还要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万一失败,一夜之间你又回到了解放前。
但是,以过来人的角度看,如果你下定了决心继续创业,我可以很确信地说:如果你的想法是对的,你对此富有激情,那么你别无选择,只能坚持下去。因为你欠你自己的,欠你联合创始人的、欠你大学的,还欠早期使用的你产品的用户的。初创公司缺少的是必胜的决心。即使最终创业失败了,至少你能看到你的想法走过了那些历程。在这过程中,你洒下的汗水和鲜血是职业盛业的宝贵财富,或者你下一次创业的宝贵经验。
斯科特·布洛克(Scott Block),VentureBoard创始人
下列对于大学的作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将产品从概念阶段推向市场。
B.在学校学习的专门技能可以帮助创始人创立公司解决真正的问题。
C.大学是学生灵感的发源地,使创始人可以抓住用户痛点,然后借助科技的力量解决。
D.身处学校的学生对这些问题结合已有经验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想出解决方案。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大学师生是很多高等教育平台的终端用户,所以除了社交网络以外,学生也对高校教育这一领域有着更深的理解。
B.对于一个合格的创始人来说,决定一个公司的成败最少也要具备以下三点:一个解决问题的点子;一个可执行的团队;一个潜在的市场。
C.只要一个以学生为领导的初创公司能以这样的方式解决学校的问题,那么这种模式就能很容易扩展到其他院校。
D.初创公司缺少的是必胜的决心,纵使最终创业失败了,至少你能看到你的想法走过了那些历程,也是有意义的。

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四位大学生的行为不符合原文建议的一项是

A.小林下定决心在毕业后继续创业,并做好准备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哪怕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
B.张强在毕业之前给自己预留缓冲时间,以便于全方位利用学校资源去不断让自己的想法变得更充实。
C.小红经过对行业深入的研究,抓住用户痛点,然后借助科技的力量解决,将业务做大做强。
D.王世初创公司缺少必胜的决心,也不善于利用资源,但她看到了自己的想法走过了那些历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倾听台静农(节选)
张昌华
桃李春风重儒林
有人把学者分为“身教”和“书教”两大类,台静农显然属于前者。
他有两句口头禅“那么”、“也好”,温良恭俭让,聊见他的亦慈亦让襟抱了。他平民意识非常浓,在家事母之孝,在校理事之忠,处世待人之诚,有口皆碑。他执掌(台大)中文系二十年,办公室大门永远敞开,任何人进去不必喊“报告”,儒雅、祥和。
他 对学生像待子息,亲切、谦和又富耐心。一次,一位学生向他诉说,想看泱泱五百卷《太平广记》中某一册,他说:“下次我带一套借给你看。”同学们听了哄堂大 笑,以为老师在说笑话。下周上课时,他果然捧了一函十册《太平广记》借给那位同学。某年,班上同学玩“母鸭带小鸭”的游戏,邀先生参加。同学们故意逗先 生当小鸭,他听从了,跟在老鸭屁股后面,挥手扬脚,活像个孩子。
他包容广博,对有良知者都悲悯关爱,特别是对一些一时身处逆境的人士。1960年,《自由中国》杂志被判“罪”停刊,雷震等四人被捕,编委聂华苓亦被监控。他人躲之不及,台静农亲自出马,面请聂华苓到台大上现代文学创作课。
他重友情如生命。他与李霁野情深近90年。1928年他受李之牵累而下狱,无怨悔。4年后,他第二次被捕,盖一朋友将其父遗物一化学仪器存放在他家,被当局判为“新式炸弹”。徒然受累,但他绝不疏远友人。
当然,醇笃狷介的台静农的礼让也是有度的。小事马虎,大事不苟且,曲折是非,胸中自有一把尺。台湾人情风重,托请之事屡屡,台静农从不为“八行书”所左右。 校长傅斯年一提台静农,就竖大拇指称“刚正不阿”。所以,有人评说台静农有孔圣之风——“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寻得桃源为避秦
台静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亦能治印。书艺,那是他“教学读书之余,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惟弄毫墨以自排遣”之果。他的书法师明人倪元璐。张大千评论:“三百年来,能得倪书神髓者,静农一人而已。”临池之余,还偶作梅花。画作其意高雅,极饶情致。
擅书画,这本是生财之道,而他淡泊之极,毫无忮求之心。凡他门下的弟子,几近每人都有他的手迹;系里的中年教师,多半都获赠过他刻的印章。大凡登门求书者, 没有徒手而归的。他常说:“尽管拿去,尽管拿去!”门墙们不忍揩先生的油,常赠以名贵烟酒,于是,他的书架亦成了百货公司的烟酒柜。吃不了,他转手送人, 从不吝啬。80岁时,他举办了一次书展,轰动台北。耄耋之年,写字不易;加之,他一生几乎与穷为伍。在众人强行劝说下,勉强订了润格。不过,有时那润格也 仅一纸空文而已。一位老学生拿了幅名家字,请他题跋,学生给润笔费,他坚拒;在学生再三央求下才收,老先生反觉得欠了人情,又展开长卷,在文末添作了一枝梅花。
台静农生前藏有明人倪元璐5幅真迹,平时珍如拱璧。在他去世前3个月,一并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馆。
且乐生前一杯酒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一位学者朋友对我说:“写台先生,除写他的风骨之外,还要写他的穷,他的幽默,他的不拘小节,绝不能不写酒。”
穷, 似乎像条毒蛇,缠了台静农一生。1924年,他与李霁野在北平求学,为庆祝李霁野译完《往星中》,他们想看卓别林演的《赖婚》,没钱。台静农急中生智,当 了件衣服,看了场电影还吃了次馄饨、火烧。抗战时在白沙,舒芜经常见到有时快到吃饭,碰到台师母还在慢慢地向后山小店走去,“卖一件衣服,买米回来做 饭”。1946年他赴台大上任,卖了明版《金瓶梅》作川资。到台后,一家老小七口,全靠他的薄薪,窘到没钱买烟、买报,向小店老板赊账;久之,老板拒赊。 到台后,在台大住的那日式旧居,一住40年!老伴去世时,他写《忆妻》中就有:“相看儿女催人老,柴米相商累汝多”悲酸的诗句。
台静农穷,绝不酸。爱以幽默解嘲,又不拘小节。在白沙时,一次向舒芜先生借劈柴刀,临走时举刀笑着说:“路上还可以做一票生意啦!”在沪登船赴台时,方师铎将身 上一半钱借他,他潇洒地往口袋一塞,也不言谢,反邀方师铎上岸:“找个小馆子吃一顿!我现在有钱了,我可以请客!”80岁时,他自制一方印章,一侧刻 “开岁八十矣,戏制此印,以验老夫腕力”。示门生林文月。不待赞美,自己说:“不错,手劲还可以。”晚年,寓居美国的儿子请他去玩一趟。回来谈观感,他 说,第一快事是喝了泸州老窖。别人说美国好,他说:“美国有什么好,没有一个土地庙!”病重确诊是患了癌,家人担忧,他却说:“没想到我中了头奖!”真是 个老顽童。
——《传记文学》2004年第03期
【相关链接】
台静农(1902年-1990年),字伯简,安 徽霍邱县叶家集镇人。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早年系“未名社”成员,与鲁迅交厚。先后执教于辅仁、齐鲁、山东、厦门诸大学及四川江津女子师范学 院,后为台湾大学教授。其书法广泛涉猎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迹,篆、隶、草、行、楷诸体皆精。亦擅篆刻、绘画。有《台静农书艺集》及小说、散文等书出 版。(百度百科)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台静农先生曾应邀参加学生们玩的“母鸭带小鸭”的游戏,他扮作小鸭,跟在老鸭屁股后面,挥手扬脚,活像个孩子。作者通过这一情节,生动表现了台静农的老顽童性格。
B.本文多用典雅的书面语。如“襟抱”,意即胸襟;“门墙”,意即学生;“润格”,意谓作品收费标准;“川资”,意谓路费。这些典雅的书面语与全文思想内容十分切合。
C.作者引用了张大千的评论:“三百年来,能得倪书神髓者,静农一人而已。”以此表明台静农先生的书法艺术独具造诣,超凡出尘。
D.在白沙时,台静农先生曾穷得向舒芜先生借劈柴刀。但他临走时举刀笑着说:“路上还可以做一票生意啦!”如此之穷,仍在打算做生意,这充分体现了他的顽强、乐观。

E.本文从多个方面刻画了台静农先生的形象。在学生面前,他是温厚师长;在朋友面前,他是古道热肠的挚友;面对钱财,他淡泊之极;面对生活的穷困,他乐观豁达。
(2)有人评说台静农有孔圣之风——“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请从文中找出这种评价的一些依据。
(3)本文中用了几个小标题“桃李春风重儒林”、“寻得桃源为避秦”、“且乐生前一杯酒”。请简要分析这些小标题的作用。
(4)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你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谈谈台静农的哪些品格让你钦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绝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题为“绝盗”十分恰切。“绝”体现了这些盗贼及其行为的特点:父子仨一道做盗贼,是一绝;演技了得,配合默契,是一绝;打着惩逆旗号,行盗抢之实,又是一绝。
B.直到被盗劫的小两口回到住处,围观的人们仍未意识到那三个人是盗贼。小说通过写“大爷”与“小两口”的对话,从侧面突出盗贼们此次行动谋划之“绝”。
C.根据本小说情节可以推知,盗贼们一定事先踩过点,一定早已将小两口的住所锁定为盗劫目标,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
D.本小说写三个“绝盗”胆大妄为,嚣张无比,但被盗人家的周边邻居们只会袖手旁观,看热闹。这个故事,揭露并批判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自私、冷漠。

E.整篇小说情节平中见奇,结构自然紧凑,文字精当,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文末,作者的议论看似流于表象,实际上是要发人深思。
(2)请结合本小说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头子”这一人物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3)伏笔,是小说情节构思的重要手段。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小说是怎样运用伏笔这一技法的。
(4)三个盗贼盗劫得逞,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和谐高于冲突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
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以下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它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追求人类社会法则与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
B.它主张天人协调,要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而不主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
C.它既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力求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主张人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主动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D在当今世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纠正人们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很早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孔子在对《诗经》。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句作解说时,就把“和”视作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
B.宋代哲学家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承认对立的存在,但他也指出,对立必将化为和谐。
C.《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用当今的话来说,“协和万邦”就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D从《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人力图用和谐的音乐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作为“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和”还具有“和睦”“和平”“融合”等意义。
B.儒家经典《札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儒家推崇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认为礼、乐合乎天道。
C.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注重冲突,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理念不应当被忽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