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①搢绅,参厕②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解文属:写作 B.流宕忘反:返回
C.何能务赞:赞扬 D.自怀经抱质自非:如果不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此事业,谔之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B.朝闻死围之不继,吾还也
C.谔又时文体尚轻薄樊哙侧其盾
D.子孙辄嫁卖夫子欲,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而嘉之” 都能从谏如流。
C.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
D.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官员极大的震动。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
答:                                                          
②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
答:                                      
用“∕”给下面文段断句。(限断6处,3分)
诸 侯 自 择 师 者 王 自 择 友 者 霸 足 己 而 群 臣 莫 之 若 者 亡 今 以 不谷① 之 不 肖② 而 议 于 朝 且 群 臣 莫 能 逮 吾 国 其 几 于 亡 矣 吾 是 以 有 忧 色也。
注释:①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②不肖: 品行不好或才能不高。这里应是才能不高的意思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学而》)
请概括儒家对待物欲的态度。
你如何看待儒家对待物欲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布而罗生焉族:一丛丛
B.能积热,除烦渴之疾已:治愈
C.而从者多其昏晨之往来艰:艰难
D.则蹑屐登崖间:闲暇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三组,都能说明“乐与苦,相为倚伏”的一项是()
①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
②其槚荼亦于常荼
③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④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⑤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⑥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一篇书斋记,起笔写苦斋环境,再交代苦斋方位,之后写苦斋生活概况和苦乐志趣,最后点明作记由来,“苦”字成为全文的脉络,贯穿始终。
B.文章情缘景生、由物及人,前一部分的景、物与后一部分人事、情理浑然一体,既刻画了风物,阐明了哲理,也洋溢着章溢先生及其从者与自然亲近的“苦生活”中的无限乐趣。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D.作者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
译文:
(2)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杨胡朱梅云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登堂,抗首而请摄:整理
B.断佞臣一人,以其余厉:勉励
C.因而辑之,以直臣旌:表扬
D.时出乘牛车诸生从:跟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年四十,变节小生欲相吏邪
B.令充宗诸易家论诸儒莫能
C.因而辑之,旌直臣遗言身服敛
D.故诸儒之语曰薛宣丞相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表现朱云“狂直”的事例。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
春(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上幸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宫成,上徙御之。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机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公元688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选自《资治通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 使:出使 B.恐陛下仁恤之旨 乖:违背
C.本立得罪 竟:竟然 D.韦弘机宿羽等宫作:修建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
B.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
C.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
D.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要处死误砍昭陵的将官,狄仁杰坚决请求不杀,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几天后,狄仁杰委婉劝谏,高宗怒气消解,权善才、范怀义得以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
B.长史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看到狄仁杰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后,都觉得自己应当感到羞愧,于是两人和睦相处。
C.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狄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高宗答应了狄仁杰,王本立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D.狄仁杰查知因为越王李贞而犯罪的六七百家、被官府充当奴婢的五千人都是无罪而被牵累的后,秘密奏报太后。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
(2)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苦斋记
刘基
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有删改)
【注释】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②窊(wā):低洼地。③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蓺(yì):种植。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外而臼中岸:水边的陆地。
B.野蜂其间巢:巢穴
C.能积热已:止,治,消
D.必重褥,食必珍美寝:卧室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植物中人知乐为乐
B.剑溪之水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C.人知乐之为乐,不知苦之为乐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李苦存乃欲生劫之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苦斋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读,从而说明了苦斋命名的由来及意义。
B.文章介绍了匡山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在这无所不“苦”的环境下,主人却乐在其中。
C.文章结尾议论意在明确:人们的“苦乐观”与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更深一层说明了命名“苦斋”的深意。
D.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将下列三句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4分)
(1)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2)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3)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