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从不同角度对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进行了探究,请填写下列空白。
(1)如何用实验验证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方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先用pH试纸测定稀盐酸的pH,再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振荡,同时测定混合液的pH |
pH逐渐变大,最后pH![]() |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
分析上述方案中,为什么强调只有测得pH7才能证明反应发生了?
方案二:
如下图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加酚酞试液,后滴加稀盐酸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两个方案在设计思路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
取少量方案二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
若生成蓝色沉淀 |
氢氧化钠有剩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
若没有明显现象 |
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
小明同学对此提出质疑,没有明显现象也不能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他认为还需要补充下列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
补充方案 |
取上述少量方案二所得溶液于试管,加入________(填一种试剂的名称),观察现象 |
____________ |
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敞口放置的固体烧碱的变质程度开展了探究。
写出烧碱发生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确定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他们设计了如下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气体分析法。
(1)若用图甲中的收集装置,则所测CO2气体的体积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理由是,你的改进措施是。
(2)若用乙装置测定CO2的质量(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该实验设计中的缺陷是(答一点即可)。
<方案二>沉淀分析法。
资料:部分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OH– |
Cl- |
CO32- |
SO42- |
|
Ca2+ |
微 |
溶 |
不 |
微 |
Mg2+ |
不 |
溶 |
不 |
溶 |
Fe3+ |
不 |
溶 |
— |
溶 |
Cu2+ |
不 |
溶 |
不 |
溶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溶液M中的溶质是。
) 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下列应用中使用金属材料的有(填字母)。
(2) 化学小组为了验证铁、铜、镁、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根据实验①判断出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依据的现象是;
根据实验②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3)化学小组收集到洗照片用过的硝酸银废液,利用废铁、废锌回收金属银。他们将金属混合物加入到硝酸银废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浅绿色溶液(忽略其他杂质),为了探究滤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他们做出以下猜想:
①溶质为硝酸锌 ②溶质为硝酸亚铁和硝酸银
③溶质为硝酸锌、硝酸亚铁 ④溶质为硝酸锌、硝酸亚铁、硝酸银
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
(4)小组同学继续实验验证所得银粉固体中是否含有铁粉:
甲同学用简单的物理方法证明了固体中含有铁粉。他的方法是,
乙同学设计了如下测定固体中含银的质量分数的实验步骤:
A.取两药匙样品,加入过量稀硫酸;
B.待充分反应后,取出不溶物;
C.不溶物经洗涤、干燥后称量,记录其质量。
请回答:①步骤B中判断已充分反应的依据是,
②乙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说明理由。
草酸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已知草酸在受热条件下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⑴小刚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氢元素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
⑵小刚对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实验二:小明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请回答:A装置中红色固体粉末是(填化学式),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⑶讨论交流:
小芳认为,小明的“实验二”不需要B装置也能够推断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是否支持小芳的观点:(填“支持”或“不支持”),请说出你的理由。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处理的方法是。
小林仔细阅读加碘食盐(食盐中加入了碘酸钾)包装袋上的说明,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并进行实验探究。
问题一:食盐加碘可以有效地预防。
问题二:食盐是比较稳定的,而说明中强调“防热”是否因为受热会造成碘的损失?
《实验一》探究温度对碘损失率的影响
老师指导他们将一定浓度的碘酸钾溶液分成5等份,于不同温度下加热十分钟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测定碘酸钾浓度,计算碘损失率并记录如下:
温度 |
30℃水浴 |
50℃水浴 |
80℃水浴 |
100℃水浴 |
煮沸 |
碘损失率(%) |
0 |
0.3 |
0.67 |
1 |
5.56 |
分析上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后,小林建议妈妈烧菜时最好是菜出锅前再放碘盐。
问题三:烧菜时加醋对碘的损失率是否也有影响?
《实验二》探究酸碱性对碘损失率的影响
(1)此组对照实验,要控制在碘酸钾溶液的浓度和质量、加热的和均相同,溶液的不同的条件下进行。
(2)实验中需要调节溶液的酸碱性,下列物质不能选用的是(填序号)。
A.氢氧化钠B.纯碱粉末C.食盐晶体D.食醋
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同学们用到HCl、Na2CO3、NaOH、Ba(NO3)2等溶液。实验结束时,老师指出,废液一定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实现绿色排放。如何处理废液缸里的废液?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和实验:
(1)小明认为如果废液呈酸性或碱性,会腐蚀管道、污染水源。他取废液缸里的废液于试管中,观察到废液呈白色浑浊状态,用pH试纸测得废液的pH=9,此时废液显性。
于是,小明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测试,直到pH=7,同时观察到沉淀逐渐溶解,并有少量气泡产生。小明觉得废液经过如上处理后可以放心倒掉。这个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个复分解反应,其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是(任写一个)
。
(2)小亮认为,小明的方案不完善,因为小明对废液中含有的Ba2+没有处理,而Ba2+是重金属离子,会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小亮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案:他另取废液缸里的废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直至废液pH=7,且沉淀不再增加。他觉得废液这样处理后才可以倒掉。
(3)老师肯定了小亮的方案,因为他考虑得更全面。小亮方案的优点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