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氤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指嗅取(兰的香味)。②氤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亭亭净植: (2)陶后鲜有闻:
(3)而名之不可: (4)莫能肖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善绘者以意取似。因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横线上。
香味:莲—— ;兰——氤氲无所。
品味: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做“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品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忧患 |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叩头 |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 D.腰白玉之环腰:腰上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B.当余之从师也时人莫之许也 |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D.足肤皲裂而不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中的“嗜学”是文章的中心词,全文围绕它层层展开。 |
B.宋濂写自己求学的艰苦是想用自己的例子来训斥马生学习不用功。 |
C.选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后辈努力学习,读来情感恳切,语重心长。 |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无书、无师的困难,他自己创造条件克服了这些困难,获得了知识。 |
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择 其 善者而从之 ③结友 而 别 ②安陵君 其 许寡人 ④攻大泽乡,收 而 攻蕲
|
3. |
.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
4. |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5. |
.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胃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受地于先王() | B.秦王不悦() |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B.以君为长者武陵人捕鱼为业 |
C.轻寡人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D.休祲降于天相与步于中庭 |
.下面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郁分。 |
B.第③段中的人物对话写出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
C.第④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
D.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 |
选出对下列加点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
|
2.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 |
3. |
细读第1、2段,在文中各找出最能体现登楼者在阴雨天"感极而悲"和在春和景明天气下"其喜洋洋"的两个四字短语。 (1)体现登楼者在阴雨天"感极而悲"的两个短语是、; (2)体现登楼者在春和景明天气下"其喜洋洋"的两个短语是、。 |
4. |
纵观《岳阳楼记》全文,作者在前面几个段落进行叙述、描写、抒情的基础上,最后一个自然段发表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议论。请思考回答: (1)结尾段的议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巧妙构思?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答:(1);(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择两个作答,多选不给分)
(1)屋舍俨然俨然:(2)阡陌交通交通:
(3)便要还家要:(4)乃不知有汉乃:.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