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散步》节选文段
《散步》节选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母亲老了,她信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信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信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信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倒数第三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方法。
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_______的品质,体现了____________的家庭关系。
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加点的内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身佩荷囊,衣袂飘香

王树金

①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佩囊又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容臭、缨、缡、佩帏、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 香囊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古人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③到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可见,将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是当时一种佩戴香囊的方式。

④渐渐地,香囊应用越来越广。比如,可悬挂于帏帐内,用于增加整个居室的香气。还有古人为了防止蠹(dù)虫蛀书,在书箱中放上香囊,让其挥发气味驱除蠹虫。还有人在厕所里置香囊以消除异味。可见,香囊在古代富贵人的生活中用途较广泛,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⑤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助于防治疾病。加之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即具有驱虫驱蚊功能,因此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含义,如祛恶气、避邪秽等。

⑥香囊的制作工艺也更加丰富。形制、质地方面,除了布帛之外,还有玉镂雕而成的,有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的。形状方面,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

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4件香囊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1件黄褐色菱纹绮香囊用香色罗绮外,都以精美的信期绣缝制。香囊内均盛有香料。

⑧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这是一种以花卉和动物纹镂空图案为主的空心金属球。

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重547克。香囊内外分三层,中间的焚香盂用于放置香料。它通身用花叶装饰,等距离的六簇团花内都錾刻两只飞蜂,花叶间镂空,可使香气外溢。

⑩到明清时期,精雕细琢的玉制香囊越来越多,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和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等。

(选自《人民日报》2020.6.26.有删改)

(1)下列与"香囊"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

B.古人佩戴香囊,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的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C.香囊的制作工艺从材质上看,有布帛制香囊,玉制香囊,还有金属制香囊等。

D.香囊的应用很广,可佩戴于身上或系于肘后,也可悬挂于帏帐中,甚至放到书箱中或厕所里,成为古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利于疾病的防治。

B.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祛恶气,避邪秽等文化含义,因此部分香草,香料具有驱虫防蚊的功能。

C.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

D.除了布帛香囊外,玉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

(3)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香囊。文章介绍了香囊的发展过程,应用及制作工艺。

B.本文按从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顺序来说明香囊的发展过程,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C.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中,"从文献记载来看"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⑨段为了说明金属制香囊的制作工艺。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师傅点燃的一盏灯

马宝山

①很多年以前,在一间职工宿舍里住着四个人,一个师傅和他的两个徒弟。两个徒弟大的十九岁,小的十七岁。另一位也是一个青年工人。四个人里边数师傅的年龄大,师傅那年二十六岁。

②他们四个人早晨一块出门上班,晚上一同出厂回宿舍,四个人形影不离亲热得就像一个家庭中的亲兄弟似的。亲兄弟似的四个人在星期天、节假日也总是在一起或逛公园,或看电影,也坐在小店里喝酒,酒喝得不多,喝得高兴就行。他们有时也去书店,那是陪喜欢读书的小徒弟去的。

③一天,他们又来到书店,小徒弟在新书架上看到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羊脂球》和《温泉》两本小说集,眼睛一亮,从书架上取下来翻过几页后激动地把书压在胸前。一个月只开18元学徒工资的人哪能买得起这两本精美的小说集呢?小徒弟就爱不释手地在书上摩挲几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到书架上。一直站在小徒弟身边的师傅悄悄摸了一下口袋,踌躇一下也悄声离去。

④这天晚上,他们宿舍里就发生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情,那位青年工人压在褥子底下的一张五元钱的票子不见了。这是青年工人半个多月的膳食费呀。急得他在屋里团团转。他们四个人同住一个宿舍好几年了,还从来没丢什么东西呀,师傅说:"你好好找吧,丢不了的。"

⑤青年工人就把被子褥子掀了个儿又翻了一遍,还把床底下的小木箱叉拉出来仔仔细细倒腾了一遍,仍是不见那张五元的票子。

⑥师傅还是安慰青年工人说:"你别急,慢慢想,说不定你放在什么地方一时想不起来了,在咱这个宿舍里是不会丢的。"

⑦宿舍里丢了钱,谁心里都难受,又仿佛有一层灰色的迷雾压在每个人心上似的。那天晚上,大家都早早地躺到床上辗转反侧,很晚很晚了才走入梦乡。

⑧第二天早展,师傅起得最早,他给大家打来了一桶洗脸水。在大家洗濯的时候,师傅拿起扫帚扫地,他一帚一帚扫得特别认真,一下子从暖气片下边扫出一张五元的票子,举在手里大声说:"看,这张五元的票子我从暖气片下面扫出来了,我说在咱宿舍里丢不了吧!"说着把钱递到那个青年工人手里。

⑨这一下子大家都轻松下来了,他们又高高兴兴地去上班。这天下午,师傅领着小徒弟来到书店,掏钱买了那两本莫泊桑的小说集送给徒弟,师傅在徒弟瘦削的肩膀上拍了拍,说:"好好读书,也要好好做人啊!"

⑪小徒弟接过书,哭了:"师傅,我……我……"

⑫师傅没让徒弟再说什么,他指了指西天一片绚烂的云霞说:"徒弟你看,落日晚霞多么美呀……"

⑬多年以后,那位小徒弟成为一名很有名气的作家,他已拥有几大架子的图书,书架上还摆放着他自己写的几十本书。但是,当年师傅送给作家的那两本莫泊桑的小说集,他没有摆放在书架上,而是珍藏在一个十分精致的小木盒子里,同时也把他的一个耻辱永远地隐秘在那个小木盒子里。

⑭作家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人,就是那位当年只有二十六岁的师傅。

⑮作家说:师傅在我心里点燃了一盏灯,这盏灯照得我一生的岁月一片灿烂。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徒弟就爱不释手地在书上摩挲几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到书架上。

(3)第⑪段中运用省略号有什么妙处?

(4)"徒弟你看,落日晚霞多么美呀……"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文中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读书万卷始通神

吕云祥

①宋朝苏轼有一首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②大诗人写这首诗的起因是:柳阂、柳辟两兄弟很崇拜舅舅苏轼的书法,常向苏轼索求墨宝。于是,苏轼写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主要意思是,用坏的笔即使堆砌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每个人的书法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地学别人……后来,"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成为书法界的艺术妙道。

③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固然需要不断读书学习,从而充实才华、吐故纳新、提高水平,其他各业人员呢?当然也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汉代刘向《说苑》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说明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只有努力读书学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④如何读书,怎祥学习,又大有讲究。

⑤有些人虽然也在读书,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缺少毅力。没有恒心,时断时续。这样读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幼时,其母见其读书没有恒心,就以"断机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学习,才成儒家圣人。

⑥有些人虽然十分喜爱读书,也从不间断,可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如南朝宋齐人陆澄,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行眠坐食,手不释卷,然读书不求甚解,被时人讥为"书厨"。《南齐书》说他"读《易》三年不解文……"

⑦有些人的读书则是"读死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尽信书"。《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⑧有些人的读书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即为读书而读书,尽搞形式主义,大做表面文章。目的不明,其结果必定是"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虛"。

⑨上述种种"读书之道",绝不足取。那么可取的读书之道是怎祥的呢?

⑩当然,"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等苦读典范,值得缺少毅力的读书人学习;明朝顾炎武那种"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的读书求解精神,值得不求甚解者效仿;清朝彭兆荪所作"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的诗句,值得"读死书""尽信书"者借鉴;明代鹿善继《四书说约》中"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的读书明理目的,值得为读书而读书者采纳。

⑪然而,笔者觉得最科学、最全面的"读书之道"要推子思的"五之"说。子思,孔子之孙,伯鱼之子,名假,古代学者尊之为"述圣",作《中庸》三十三章,其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做学问之论。"五之"的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切实地实行。"五之"中,"笃行之"既是"博学之"的落脚点,又是"博学之"的实践基础;"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是"博学之"的方法;"博学之"既受"笃行之"的影响,又制约"笃行之"。可见,"五之"是相辅相成的学、行关系。这种"学"与"行"的辨证关系,对读书人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南宋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选自《联谊报》2017年12月7日)

(1)下列对本文第⑥段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B.比喻论证

C.对比论证

D.道理论证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强调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

B.孟母以"择邻处"和"断机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学习,才成儒家圣人。

C.顾炎武、鹿善继的读书求解精神,值得不求甚解者和"读死书""尽信书"者借鉴。

D.最可取的"读书之道";广博学习,详细询问,谨慎思考,清晰分辨,切实实行。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诗歌,提出本文的论题,充满文学色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从全文的论述来看,第⑤⑥⑦⑧段的位置不宜调换。

C.第⑩段通过列举事例,从正面有针对性地论述了作者觉得可取的几种"读书之道"。

D.末段引用子思的"五之"说,论证了"学"与"行"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学"与"行"相结合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人生没有多余的疼

朱成玉

①在键盘上敲字的时侯,忽然想,如果人生也有一个删除键,我会删除些什么呢?快乐幸福的时光自然舍不得删去,那么删去的就只有那些疼了。

②我想删去手指的疼。因为一分之差没有考上县城的重点高中,老师和家人都劝我复读一年,我却倔强地选择了离开学校。每天上午9点30分,是学校上课间操的时间,喇叭里传来熟悉的"广播体操",一颗心便跟着疼了,再回不去本该属于自己的校园。于是更加发奋地自学,冬天,写字的手冻成了"馒头",钻心的疼让我坐卧不宁,直到现在,每到下雨阴天,手指还会隐隐作痛,20多年以前的疼,就像一条甩不掉的蛇,紧紧尾随。

③我想删去肩膀的疼。在家待业的时候,临时在一个工地做了半年力工,手掌磨出许多大大的血泡,却也不能停下来,因为瓦匠等着我"伺侯"呢,炎炎烈日,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之后,又去粮库扛麻袋。黑压压的麻袋落到肩膀上,整个人一下子就蹲到了地上,如此反复,直到后来才慢慢地直起腰来,真不知道那一天是如何熬过来的,那是天底下最漫长的一天,我盼着天快点黑下来,快点,可是太阳,像故意和我作对一般,越发地把它那邪恶的热泼到我身上。回家之后,掀开衣服,看到肩膀上整个掀开了一层皮,里面嫩嫩的肉呼之欲出!母亲一边给我擦着药膏,一边心疼得直掉眼泪。

④我想删去脚掌的疼。刚结婚的时候,一贫如洗。租来的房子又小又破,冬天很冷,墙壁上到处是亮晶晶的霜花。买不起煤,就去后山打柴。有一天回来得晚,天已经黑了,妻子担心,拿着手电去山路上寻我。直至看到我拉着一车柴火,蹒跚归来时,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我告诉她,不敢快走,鞋子马上就要掉了底儿,她找个绳子帮我把鞋子绑上。脚冻了,又红又肿,害得我现如今走起路来都不是那么笔直。

⑤我想删去牙疼,我想删去头疼,我想删去失恋的疼,我想删去失去亲人的疼,我想删去各种各样的心疼,我想删去……太多太多的疼!

⑥我不知道,为何我的人生有如此多的疼,我似乎是疼痛银行的行长。

⑦但是现在,我感谢疼痛,每一次疼痛,都会带给你一次历练。 就像一次一次地跌倒,让孩子学会了走路和奔跑,就像一次一次地摔伤,让鹰学会了飞翔。人生在世,谁没有疼的经历呢!有痛感的人生,是有盐、有钙的人生。

⑧疼是人生里最活跃的细胞,可以用它谱曲,用它填词,可以用它酿酒,用它泡茶。在岁月的喉结,轻轻将它吐出,可以换一曲妖娆的歌儿。疼是推着人往前走的风,你若想甩脱它,便闻不到它吹送到你跟前的花香了。

⑨人生没有多余的疼。赞叹珍珠的光芒时,别忘了,那是贝壳的眼泪,是用疼痛磨砺出来的璀璨。

(1)文章以"人生没有多余的疼"作标题有何作用?

(2)本文中对"疼"的叙述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完成下列两道题

①"在岁月的喉结,轻轻将它吐出,可以换一曲妖娆的歌儿。"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似乎是疼痛银行的行长"一句的言外之意。

(5)读完这篇文章,对你人生的启迪是什么?

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问题。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③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④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⑤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1)本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文中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请给"乐业"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敬业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