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溪源上(有删改)
蒋炜青
大凡喜山爱水的人,多少都带些清逸脱俗的性情。闲情于山水之间,要么是自我的放逐;要么就是寻找精神的回归或是情思的寄托。除却这两种原因,则大多是附庸风雅了,动机不良,也不可能真得山水之趣。
历史上的隐士,除去一点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因素,多为豁达之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弃名利如芥末。
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隐士“辈出”,君子求隐,却反而成名。许多隐者都成了后学津津乐道的名士。唐尧时深居箕山的许由、巢父,商纣于渭水投钓的姜太公,汉初隐居商洛山的四皓,汉光武时垂钓富春江的严子陵,晋朝归隐田园的陶潜,唐代隐终南山的卢藏用、归太白山的田游岩,明朝时躲在九里山以梅花屋为居的王冕。这些人都是因“隐”而留千古芳名。怪不得后人说:“渭水钓利、富春钓名。”
公元前一千多年,耄耋之年的姜子牙就站在渭水边用直钩钓鱼,开了“隐钓”之先河。姜太公“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在等候时机,“不钓鱼虾只钓龙”,子牙要钓的是文王,是要辅佐周天子成就一番开国事业。
庄子也在濮水之畔举竿垂钓过,可是庄子的心是旷达而悠闲的,他心无旁念,坦然微笑面对大自然,用垂钓的方式来休闲,心里想的是“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 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神乎其技矣。庄子在濮水垂钓之时,楚国国君也派大夫前来诚意邀请过,“愿以境内累焉”,可庄周却不为所动,“举竿不顾”,心如澄澈之秋水、身如不系之舟。
清溪垂钓和归隐山林者,最风光最幸运的要数严子陵了。中学时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开篇就邀风景入尺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天下独绝”,就凭这“天下独绝”,严光隐居垂钓此间真是没有白搭。范晔《后汉书•逸民传》载:“严先(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姓名,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辖,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缛,太官朝夕进膳。”可是这位与光武帝同榻竟敢将臭脚丫子伸到光武帝刘秀肚皮上的余姚名士严子陵,却偏偏要跑到富眷江边去过隐居生活。要是换了今天,在某些人的眼里可是难得的资本哦,别说跑项目,少说也能拿到大把大把的批条。光武帝也给了严光一个谏议大夫的职务,可严子陵却不愿为世务所累,一口回绝:“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何至相迫乎?”严光躬耕垂钓于富春山中,留一代名士风范,连大文人范仲淹都欣为作记。范文正公的那篇《严先生祠堂记》可谓文学名篇,特别是一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够严子陵消受的了。
世人多为名利所累。想人之生于世上,首先,为了生存,他必须在生存场中,为一箪食、一瓢饮而劳苦奔波;生活安稳了,温饱了,又要在名利场中挣个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历史上的那些大文豪,因为生性耿直,喜欢发点文人脾气,在仕途上自然容易出乱子,不得志时也会萌归隐之念,作遁世之想。然一旦步入名利战场,不拼个头破血流又有几人甘心呢?
隐士,在现代社会是寻觅不到的了。工业文明已经摧毁了隐逸之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然而隐逸的情结依然在继续嬗变繁衍。某巨贪东窗事发,还扬言:“官是做不成了,希望国家能够给我几十亩地……”是的,一个人如果在得意之时也能想到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名利面前淡泊一点,在私欲面前清寡一点,不是省去了许多忧愁烦恼么?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心灵上开辟出一方山林原野,使自己的灵魂不断地得到升华淬炼,怀点隐士的心情,我想,我们也就找到了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真得山水之趣?下文作者重点谈到的姜太公、庄子和严子陵三个人中,你觉得哪个人与其他两人不太相同?请用自己的话说出他们作为隐士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散文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主张的?试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怪不得后人说:‘渭水钓利、富春钓名。”’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
(《壶口的黄河》选段)
怎样理解画线句“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节选自鲁迅《忆刘半农君》)
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的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注]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林清玄《阳光的香味》节选)
注 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节选自《天目山》)
第②段这句话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