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2010年4月世行发展委员会会议通过改革方案,规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这一改革()
A.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 B.改变了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
C.表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 D.体现了世界贫富差距日益缩小的趋势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
中共党史专家杨奎松教授认为发动“大跃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个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形成这种“民族悲情意识”的历史原因是()
A.美国支持台湾两岸对峙 | B.中华民族饱受蹂躏力图振兴 |
C.美苏对峙中苏关系破裂 | D.新中国经济落后国防空虚 |
1933年6月,美国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等等,政府对接受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徽章,以资鼓励。一时间,“做守法公民,为国效力,只到有蓝鹰标志的地方购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政府全力打造名牌企业从而渡过危机 | B.国家干预经济调节供需矛盾 |
C.罗斯福总统关注民生倡导消费 | D.充分说明凯恩斯主义理论指导的有效性 |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