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②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③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④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国民党“一大”期间,宣言审查委员会将宣言中收回租界、海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具体条文删去。孙中山坚持恢复这些条文,并说假如不通过这点,大会就毫无意义。 这表明孙中山
①把反帝视作“一大”主要内容
②把反帝主张同反帝具体目标相结合
③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强烈愿望
④完全接受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90多年前,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A.反帝反封建 B.爱国主义
C.无产阶级革命 D.科学主义

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专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 工业生产不合理
B. 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A.战争不断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孙中山出走海外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D.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