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天地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1)这段话写出了火烧云( )的变化。
(2)在文中用“——”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要努力画全呢。
(3)看了这么多美丽的颜色,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火烧云的色彩。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小钱静静地(倘 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严 炎)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 雕)零的含苞的花朵,(唯 维)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十万人里才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和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zhǎn)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扩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斩)时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个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1)我会读,并把括号里不正确的字用“﹨”去掉。
(2)“移植”的“移”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3)我会按要求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反义词:苍白()凋零()
②近义词:空旷()沉着()
(4)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改为陈述句)
②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改为被字句)
(5)我读懂了,我会把描写小钱病情严重的句子完整地用“”画出来。
(6)文段中两次出现“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从中体会到第一个“静静地”说明。第二个“静静地”则表现了。
(7)这个故事很令人感动,我最想对故事中的 说:“
。”
《搭石》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过前面的人突然止步,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桥,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俗语( sú shú )相背而行( bēi bèi )落脚( luò là )
人影绰绰(zhuō chuò ) 理所当然( yán rán ) 联结( jiē jié )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经常()大概() 情景() 假如()
(3)缩句。
一排排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4)用“”文中的一句俗语,并说说它的意思。
“搭石”要“紧走”的原因是
(5)文中划的句子写得美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第二段通过描写走搭石的两种情景来反映乡亲们的感情,这两种情景分别是
和。
(7)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也联结着
。
(8)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小事,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请你也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相关链接:
(1)下面这两首古诗都写了山的什么特点,请读一读,背下来。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黄山记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作为最高的效果,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这种光最神奇不过。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拓展延伸:
鼎湖山听泉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寻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1)短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作者把泉水比做什么,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3)本文在写法上与《山中访友》有何相似之处?
。
学习探究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抓住文章重点部分,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反复朗读课文,画出有感触的词或句子,边读边思考: 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读读这些句子,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例如: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通过这段话我体会到:
。
再如:“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我从中体会到了:
。
我感受深的句子还有:
。
我从中体会到了:
。
(2)通读全文,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总结出课文有怎样的写法?
。
(3)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细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4)假设你是文中的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发挥联想,50字左右写在习作练习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