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陈忠实
①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今天遇到下雨了。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
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③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泼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
⑤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⑥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⑦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⑧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⑨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彻底腻歪了已往的贵族生活,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⑩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
⑪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⑫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⑬雨在我专注于黄色小楼里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照片一页手稿的时候,完全结束了。头顶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和自在悬浮着的又白又亮的云。林子顶梢墨绿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阳光从枝叶的空隙投到林子里的硬质土路上,洒在小小的聚蓄着雨水的坑洼里,更显一种明媚。第⑨段中“一种背离,一种转向”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第⑤段“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请分析作者内心震撼的原因。第12段作者写自己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但下一13段却说雨刚停,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共7分)
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第③段的作用。
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蓦然看到
许达然
以为黧黑一片,可是一仰首蓦然看到几颗星眯笑,也就微笑了。
那夜从梦里醒来,捻开灯,不知惺忪的是灯光还是眼睛。走到室外,只觉得夜是一片迷茫,仿佛夜也在做梦,想仰首深深吸一口气,看到上弦月浮在山岫,像一艘画舫停在蓝海上,顿时觉得自己是船夫,随着地球航行。
曾经去一个海岛。有一天爬山时,惊喜地发现一朵百合花开在一片绿中。如果那次的爬山是一首诗,那朵在山上瞥见的百合花,该是最美的一句了。我没有采它的欲望,因为如果采它,它很快就会枯萎,我不愿为花写挽歌,蓦然看到它已使我满足。如果想拥有一切喜爱的东西,就不会再有满足的喜悦了。
摩西率领下的犹太人出埃及,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倏然看到约旦河,多狂喜!茫茫海上,几乎绝望时,远远瞅见岛,使死沉沉的船充满希望与欢乐。在一丛陌生的脸儿中赫然出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两人喜相遇。一个作家也许长时思索稿笺仍空白,却因瞥见一片云,一只鸟,一朵花而勾起灵感。在一篇冗长而索然的文章里,瞬间看到警句,多振奋!卡罗尔笔下的爱丽思,梦中跌入兔子洞里,惊愕地看到一个与大人的世界全然不同的奇境。蓦然看到许多事物使我们惊喜,但不是在爱丽思的梦中,而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
只不过是轻飘的一缕轻烟,而有一日的喜悦。人生许多美丽的画面常开始于刹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那蓦然看到的悠然,从晋朝以来,不知羡煞多少人。一位将闭上眼睛的老人,恍惚看到远行的孩子回到身边,惨淡的嘴角顿时浮上一丝微笑,而含笑离开人间。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生的画面还可以因蓦然看到而添上美丽的一笔!
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说,在炮声暂停的战场上,一个士兵疲惫地把视线移向天空,看到一朵在漂浮,他顿时陷入久远的遐思,忘记适才的紧张而松懈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突然一声炮响传来,那士兵倒下去,在他的遐思中死去。那士兵死得并不悲壮,却很美丽。
爱默生在日记里曾写:“自然是个轻佻女子,以她所有的作品引诱我们。”说自然轻佻,也许因为她有太多的美。在大自然中,霎时看到的常觉得“美”;但在人间看到的常觉得“不美”。人这个筹码,常使大自然的天平不均。尤其是住在城市里的人,甚至整天嗅不到泥土的芬芳,如果把视线移向自然,眼睛与心灵就有许多欣喜了。
三百多年前,英国有个年轻人蓦然看到苹果落地,匆匆一瞥使他构思了革命性的理论。思索蓦然看到的喜悦吧!那使生活轻松与丰富的酵母!
1、文章的第二三段中蓦然看到的东西给作者带来什么?
⑴梦中醒来看见上弦月,对作者有何影响?(不超过16字)
答:
⑵爬山看见百合花,给作者带来什么?(不超过16字)
答:
2、文中引用爱默生的话“自然是个轻佻的女子,以她所有的作品引诱我们”,对这句话怎样理解?(不超过20字)
答:
3、文章的第一段写到看见星星,第二段写看到月亮,第三段写到百合花,而第四段却一口气写了看到五种东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45字)
答:
4、仿照第四段画线部分,以“蓦然想到”为题写一段文字。
答: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糟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①。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②。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注:1927年9月23日,作者在广州作的《怎么写》——后收入《三闲集》——一文中,曾描绘过他的这种心情:“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灰,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你怎样理解文章的第一段?(不超过60字)
答:
2、文中有两处写“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意思有何不同?
⑴①处的意思是(不超过20字):
⑵②处的意思是(不超过30字):
3、文中画线部分包含几层意思?分别写出。
答:
4、对于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这篇文章充满了对于死亡的沉重的思考,其中一个满怀悲壮、坦然欣慰面对死亡的形象孤独地站在读者面前。 |
B.这篇文章具有象征意义,野草代表着作者的行动、作者的作品,而土地则代表着中国黑暗的社会,地火则代表着革命。 |
C.这篇文章充满了矛盾和彷徨,表现出作者痛恨黑暗,却又不知怎样去扫除黑暗的困惑。 |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把作者渴望革命,希望烧掉一切黑暗腐朽的东西的感情表达得十分强烈,但是他也为自己的野草而担心。 |
E、文章饱含着对野草的歌颂,它们终将成为烧毁黑暗的熊熊烈火,作者期待着自己的野草快快燃烧。
F、本文渲染了一个沉寂、凄凉、悲哀的背景,鲜明地展示了一个为民族前途而深深忧患着的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而不惜牺牲自身的民族之魂。
问东风,松间毕竟如何
何九盈
夜色微茫,月光泼地,挈妇将雏,安步当车,渐至北京大学资源西楼。历阶而下,别有洞天。门楣上写着一位哲人推崇过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此即去年崛起城西郊海淀的“风入松书店”。偌大的堂屋,插架纵横,顾客盈庭,韵韵风风,红尘远隔。若谓一书一世界,此一大千世界也。
人问:“是哪位高人韵士,取得如此雅洁潇洒店名 ?”据《乐府诗集》引《琴集》曰:“风入松晋嵇康所作也。”此说如可信,由魏晋至今,这古琴曲名已有将近1800年历史了。中间宋人以之为词牌名,今人又以之为店牌名。佳名传世,代有知音,此岂偶然!于是我问东风,松间毕竟如何?
东风说:“书润屋,书亦润心”。歌曰:“西岭松风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飕,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
请用心灵之耳,谛听笔底风雷,纸上涛声,此实人生一乐也。
风入松!我愿与儿永为近邻。
1、本文题目采用拟人得手法,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不超过16字)
答:
2、请解释“书润屋,书亦润心”的含义。(不超过20字)
答:
3、本文仅400余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请就这一点从立意、剪裁、语言三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
心里时常想起外婆
吴亦农
花甲之年,心里人仍时常想起外婆。她老人家生前住在山旮旯。那里,山崖上,沟壑边,大树上,到处爬满了青藤。婆婆娑娑,瓮蓊郁郁,满眼翠绿。我时常想,外婆就很像那顽强在生长着的长青藤。那一条条藤蔓,那层层叠叠垒向高处的叶片,那长长的游丝般梦幻般身出的触须,挽着柔情、慈爱和甜甜的微笑,挽着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挽着我童年时代的梦幻,长江的在我心里存留着。我的祖母在我一岁时就去世了,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脑子里一篇空白;而外婆却伴着我度过乐了20个春天,她给了我双倍的爱,从理念上,情感上自然也就把我握整个儿浸染了。
外婆家高高的山,弯弯曲曲的溪涧。山巅是杉树松林,一层一层,贴护着巍峨的山体;山下竹篱茅舍,一丛一丛的竹林、香蕉林和别的一些果林,斑斑驳驳在隐现着,相互映印着。山涧有的很深,岸边和涧底满是青藤和茅草,看不见流水,却能听得到哗哗的流水声,深奥莫测。记得小时候,每每走到山涧边,便在也不赶欢蹦乱跳了,掉下去可怎么再爬上来?
小时常常纳闷。可听,外婆出身于县城一个大户人家,怎么会把她嫁到这穷山沟来呢?后来才听母亲细细说起,外婆只是这大户人家养的婢女,乡间叫“妆嫁妹”。因为人家长得美丽伶俐,20岁时,主人家要将她收做侍妾。外婆死活不从,哭闹着要到雷公墩去跳河。雷公墩是家乡河水拐弯的一个深潭,旧社会苦难的人排解不开时便在这里投潭自尽。这是个说起来叫人胆寒的地方。主人家没办法,便以女儿的名分将她嫁到山里。
外婆外公夫妻恩爱,情感深笃。他们俩在一起说话、谈生计、论家常,从来都是细声细气没有红过脸。他们生育过13个子女,有的生下来就卖给人家了,有的夭折了,身边留下的只有六个。境况的艰难和生离死别的痛苦,早已消失在茫茫的时空里,或稀稀落落地深埋于子孙后代的心里,成为“纪念”了。在闭塞的深山沟里,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仅经营种养业,连纺纱纺布、酿酒、榨油、制酱油、烧砖瓦、盖房子,全都靠自己忙碌。是近乎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山村里,邻里和睦,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乡素纯朴,有如醇醪。有时也想,这是幸福呢还是不幸?
外婆爱山,尤其喜欢林木。小时侯,跟着她去攀登山峦,查看有无失窃之事,只见她,走一路赞叹一路;笑着,招呼着,高声唱着。旧社会里对妇女的许多禁忌,到了这个时候,便全被她抛到脑后去了。我后来常想,这大概就是哲人所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一种境界吧。那么,这深奥的哲理,可就是村妇都能体会到,而不光是读书人的专利了啊!而在这个时候,外婆总要说一些关于人情世态方面的话:“衙门前一阵烟(冤),耕田钱万万年。”外婆何以说这话,因何所触及,便不得而知了。不过,这话,大概是从哪位长辈那里得来的呢。
……外婆有时也同孩子们讲野猪、老虎、狼、狐狸、猫头鹰。外婆嘴里讲出来的这些野物,都是去掉了许多“野性”多少带点儿“温情”的,甚至通“人性”的东西,讲得眉飞舞色。“你们舅舅,有一回真的碰上老虎了。舅舅说::‘虎哥,虎哥,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老虎看了舅舅一眼,檫身走过去了。你们舅舅赶忙跑开,人家说老虎是一时糊涂,会返身回头来伤人的。”外婆还讲到:有一回,才10岁的小舅提着一笼子鸡到离家叫远的打谷场放养,碰到一只狼了。小舅急中生智,将鸡笼子口朝上右手抱着,左手随即抽出鸡笼盖子,舞将起来,狼跳人也跳,狼嚎人也嚎。后来,大人上来把狼赶走了。外婆说完摸着我的头说:“小舅长大以后,村里几个姑娘争着要嫁给他呢?”
外婆的话逗得孩子们一个个哈哈大笑。
唉,年近花甲,常想起外婆。自己老了,外婆倒永远是年轻的。(选自《文艺报》副刊1997年12月18日)
1、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30字)
答:
2、第四段结尾画曲线的句子怎样理解?
⑴对于“幸福”的理解是(不超过10字):
⑵对于“不幸”的理解是(不超过10字):
3、文中举外婆讲的“舅舅”碰上老虎和狼的故事有什么用意?(不超过30字)
答: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人在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心态,青少年是前瞻型的,中年人是瞻前顾后型的老年人是后顾型的。本文作者当属第三种。 |
B.本文以淳朴的笔调、浓郁的诗情、童真的心境、传奇的色彩,表达了对外婆的深切怀念,温馨感人,令人喟叹。 |
C.文章讴歌了那种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村生活,与今天繁忙紧张的都是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强烈的向往。 |
D.文章结尾“自己老了,外婆倒永远是年轻的”一句,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再次表达对外婆那种心境的歌颂。 |
E、文中写外婆在大自然中身心解脱,无拘无束,便令人感悟到那种古人提到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境界。
F、作者在刻画外婆性格的同时,艺术地再现了故乡优美的自然风光,描绘了山村生活的风俗画面。
山中访友
李汉荣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风撞了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里站了几百年了?你累了吗?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从不改变。你从不改变的姿势,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这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一株树了,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结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着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里憔悴的天空返老返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老爷爷!高高的额头,闪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的而别有深味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又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慈祥的老松柏立即撑起了伞。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弟兄。
雨停了。太阳像刚出浴的美人,眉目间传递出来的尽是温柔的风情。一弯虹桥也落成了,两座大山正好做了它的桥墩。修一座天堂竟是这么简单,只需要一阵雨的工夫。真想踏上那虹桥,一步步走向天国。又一想,我上了虹桥去看什么呢?还不是看虹桥下好山好水意境?那么,我就站在这虹桥下,岂不既看了天国又看了地国?我一个凡人,岂不占尽了天上人间的风光?于是,决计不登那虹桥。那虹桥好像知道我的心事,只一会儿,便悄悄不见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轻轻地招手,作别了山中的众朋友,只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好月色……(选自《散文》1995年第6期)
1、文章开头画线的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至少写出三点)
答:
2、第四自然段中画曲线部分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超过50字)
答: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散文,作者以满腔的热情,礼赞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美。 |
B.“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用笔纵横捭阖,行文腾挪跌宕、曲折有致。 |
C.本文写“遇雨”和《雨中登泰山》有相似之处,都是借雨写出了山的灵性表现了壮美与优美的契合。 |
D.本文文字简朴雅淡,没有任何夸饰,却洋溢着大自然淡而有味、纯而不腻的韵味。 |
E、本文热情赞美了山间自然景色,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F、文中借“遇雨”这一特殊境遇,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的童话般的世界,把诗意美浸润到深邃的感情世界中,令人陶醉,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