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烧杯内有燃着的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如图所示,沿着烧杯慢慢地倾倒CO2,
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
这说明CO2的两点性质① ②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则:(1)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2)白色粉末的成分是 。
家庭医药箱里有一瓶标签缺损的医用双氧水,为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小宁设计了如图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然后用注射器注入10mL该医用双氧水,直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通过测量量筒内水的体积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双氧水质量分数。
(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 的性质。
(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021年5月10日,成都市某小区电梯内发生一起电瓶车自燃事故。电动汽车般由电池包供电。若电池包意外进水,可能引发电动汽车自燃,其机理如图:
这里的可燃性气体是 。
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用锡、铜、锌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 。
(2)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他称之为"可燃空气",其实该气体就是 。从此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
(3)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嘉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
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 ,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 3、MnO 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 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lO 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使燃烧更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