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怀念书人倪墨炎先生
和倪先生的初次相识是在一同去往杭州旅游的大客车上,一路上我都在向他讨教,现代文学史的掌故、旧书店淘书的传奇等等。此后,陆续得到倪先生惠赠的一些签名本新著,也曾到他府上拜访过一次,参观了他收藏的令人艳羡的新文学“善本书”。2006年,当我来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时,倪先生告诉我正在写一本关于鲁迅的新书。四年之后的2010年,这部将近五十万字的新书《真假鲁迅辨》,终于面世了。
倪先生探讨鲁迅某些生平大事历史原貌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很精彩。当《鲁迅茅盾“致红军信”的探讨》在《文汇报·学林》上发表时,现代文学史专家、善于“打捞”史料的华东师大陈子善教授一口气读完后,很为倪先生的胆量和见识所感动,立刻给《学林》主编打电话,认为这是一篇有创见的学术论文,是十分难得的。倪先生以大量可信的史料,论证了此信不可能经鲁迅(包括茅盾)起草或过目或事先知情,而是由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中的一位革命同志起草的,极具说服力。现在倪先生的说法已成为鲁迅研究界的共识。
《真假鲁迅辨》那本书印得不多,总共印了2700册,其中200册毛边本是被一位收藏家“买断”的,所以真正上市流通的不足2500册,很快就销光了。我曾送了一册给倪先生的“神交”——当时已然九十高龄的蒋星煜先生,蒋老拿着此书便说:倪墨炎写的文章我喜欢看,他在《文汇报》发表的对唐弢《琐忆》真实性的质疑,几年前我就仔细看过。倪墨炎的结论“完全成立”!后来,蒋先生在编选自己的文集时,特地在一篇《唐弢与鲁迅之间》的文章后面加了一小段附记以表示对倪墨炎先生考辨结论的支持。当蒋老听说倪先生还有《大鲁迅传》即将出版时,特地给我来信希望出书后一定送他一本。
在“辨伪”系列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倪先生才正式开始“重写鲁迅传”。因为先要辨伪、扫雷,《大鲁迅传》的编写、出版至少推迟了四年。为了提高效率,年近八十的倪先生“老来学吹打”,第一次用电脑写作整部书,用伊妹儿发稿件。在《大鲁迅传》第一部写作期间,传来了倪先生患病的消息,我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倪老师的大书也许写不完了!
今年的炎夏,倪先生又住进了华山医院。在医院里,他最牵挂的自然是已经进入出书“倒计时”的《大鲁迅传》第一部,在即将付刊之前还来电话关照:又发现两处错误,一定要改正!我自然遵命照办。8月12日傍晚,我拿着一本《大鲁迅传》的快样书来到病房,他正在吃晚饭,女儿送来的红烧小排,老爷子吃得似乎挺香,看到新书格外开心,还跟护工得意地说:“这是我的新书,刚刚出来。”那天看他状态蛮好,我有点盲目乐观,以为他可以很快出院了。
校阅《大鲁迅传》第一部之余,倪先生又逐步将自己的书话作品修订、整合,先编成一本三十来万字的《现代文坛随拾》交给我。正好今年5月我“转会”上海书店出版社,就把这部书稿带到了新单位。书稿的编校过程很顺利。9月2日晚上,我带着美编设计的三个封面样张,再次来到病房请倪先生敲定封面。没想到三周未见,倪先生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他已经吃不下东西,仅靠输入氨基酸补液维持,同时吸着氧气。他只能躺着看东西、跟我说话了。我也想不出说什么话来给他打气,他倒在选定封面后似乎有点兴奋,对我说:第二本书话,今年也能编好给你。我拉着他的手说:好的,我就等您的新稿子。当我离开病房的时候,这会不会是最后一面的念头闪现了,但我实在不敢再想下去了……
第二天晚上,我把他选定的封面发到微博上,不知内情的朋友肯定以为我又在“老王卖瓜”了,其实我是想为倪先生祈福,只是不便明言。噩耗传来,我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依然觉得心很疼。看到许许多多的识与不识者在转发、评论我那条微博,表达他们对倪先生去世的哀悼之情,我感到温暖。
倪先生一生,爱书、读书、买书、藏书、编书、写书;他坐拥书城、埋头著述,三十六年间出版了二十多本著作,按照他的分类法,既有《大鲁迅传》《真假鲁迅辨》这样的“精神正食”,也有九本书话这种“精神零食”。他的书,无论“正食”还是“零食”,都不至于使读者“伤食”。这种追求“字字有来历”的书、如此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写书人,今天都是太少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作者对倪墨炎极为敬佩,因为倪先生探讨鲁迅某些生平大事的历史原貌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很精彩。 |
B.《真假鲁迅辨》那本书只印了2700册,不是很受读者欢迎。 |
C.倪先生生病了,“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有点盲目乐观”“这会不会是最后一面的念头闪现了”,作者层层蓄势,为下面“噩耗传来,我很心疼”做铺垫。 |
D.看到许多识与不识的人都在转发、评论我发的微博,表达他们对倪先生去世的哀悼,我得到了很多安慰,稍稍平复了伤痛的心。 |
E.作者拿着《大鲁迅传》的快样书来到病房,倪先生格外高兴,这一段作者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文中写陈子善、蒋星煜对倪墨炎先生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倪墨炎先生的事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文章结尾说“这种追求‘字字有来历’的书、如此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写书人,今天都是太少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现实谈一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因为这种报纸是由邸负责发布的,所以叫邸报。什么是邸呢?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邸,属国舍也。”即分封国设在京都的馆舍,是供地方官员觐见皇帝或办公事的临时寓所,就像我们今天常说的驻京办事处。它平常担负传递消息的任务,将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给皇帝的奏折,封建政府官员的升黜、任免、赏罚、褒奖、贬斥等消息通过邸以奏报的形式发出去,地方官吏由此来了解朝廷的情况,窥测朝廷内部政治风云的变幻。
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古代的邸报最晚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2年)就出现了。唐代学者孙樵在其著作《经纬集》中收录了一篇《读开元杂报》。文章记载,孙樵看过一种没有标题和结语、内容都是按日罗列朝廷动态的“数十幅书”。当时他不知是什么东西,后经考证,乃是开元年间发布的邸报,孙樵把它命名为“开元杂报”。除文献记载外,1982年英国伦敦博物馆还发现了一份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的邸报,距今已有1100多年了。原件是一张长97厘米、宽285厘米的白色宣纸,文字自右向左竖写。这是当时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邸吏张夷则,从唐僖宗所在地凤翔(今陕西凤翔)发往沙州(今甘肃敦煌)的一份邸报,记叙了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专使向皇帝赐求旌节的事情。这份晚唐邸报原保存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本世纪初被英国人斯坦因连同七千敦煌卷文一起窃走。这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它比欧州最早的手抄报纸要早八个世纪左右。
到了宋代,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朝廷强化了统一发报制度,进奏院成为中央级的统一发报机构。进奏院发出的报纸称“进奏院状报”,这是由朝廷向全国发布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大约每日、每五日、每十日或一月发布一次,各州进奏吏再据此传抄。宋朝规定了严格的报纸审稿和发布制度,一般官员看到的邸报,是经过几道程序筛选出来的定本。宋朝的邸报发行很广,许多官吏和士大夫通过阅读邸报得知朝廷大事。元明时,撤销了进奏院,改以通政院或通政司为发布官报的机关。明朝时邸报所载内容,突破了只登诏旨奏章一类官文书的框框,出现了少量社会新闻。如1626年6月出版的一期邸报,生动地报道了北京宣武门的王恭厂火药库突然发生爆炸的情况。报道说,这次爆炸毁坏了内城西南角的房屋几万所,居民伤亡一万多人。爆炸的时候,东西长安街上不断有人头和血淋淋的肢体从空中飞坠,德胜门外坠落人手人脚更多,石驸马大街有一对五千斤重的石狮子也被震飞到宣武门外。明朝邸报的内容常常由皇帝审定,如果违旨,就会大祸临头。明末,兵部尚书陈新甲不慎将明清议和的消息在邸报上泄露,被崇祯皇帝处死。清朝以军机处为传报的总机关,皇帝谕旨、官员的奏折和机要公文,都在此汇集,由军机处决定把应公布的内容下达到内阁,再由内阁通知各省驻京提塘和衙门抄发。这种报纸仍称“邸报”,也称“邸钞”、“阁钞”或“塘报”。光绪三十年(1904年),邸报改为铅字印刷,并有了报名,从而结束了邸报的手写传抄,向近代报纸迈进了一大步。(摘自《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报》)下列关于“邸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相关的文献记载显示,我国古代的邸报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要比欧洲早八百年左右。 |
B.邸报的发行,使许多官吏和士大夫能够及时了解朝廷大事,窥测朝廷内部政治风云的变幻。 |
C.宋朝规定了严格的报纸审稿和发布制度,一般官员看到的邸报,是经过几道程序筛选出来的定本。 |
D.唐宋时邸报所载内容,主要是诏旨奏章一类官文书,而不涉及其他社会新闻。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邸是分封国设在京都的馆舍,是供地方官员觐见皇帝或办公事的临时寓所,其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
B.1626年6月出版的一期邸报,生动地报道了北京宣武门的王恭厂火药库突然发生爆炸的情况,表明邸报的内容已经由诏旨奏章转变为社会万象。 |
C.清朝以军机处为传报的总机关,军机处决定应公布的内容,再由内阁通知各省驻京提塘和衙门抄发。 |
D.清朝晚期,邸报改为铅字印刷,并有了报名,从而结束了手写传抄,但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报纸。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经考证,唐代学者孙樵在其著作《经纬集》中收录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到的“数十幅书”,是唐朝的邸报。 |
B.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专使向皇帝赐求旌节的邸报,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 |
C.宋朝强化了统一发报制度,进奏院成为中央级的统一发报机构,进奏院的“进奏院状报”,是由朝廷向全国发布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 |
D.邸报是非常机密的报纸,兵部尚书陈新甲不慎将邸报上明清议和的消息泄露,结果被崇祯皇帝处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画有风骨人有风趣
——漫记“漫画大师”华君武
余玮
华君武,江苏无锡人,著名漫画家,有“漫画大师”与“漫画中的齐白石”之称。在当代中国漫画界,华君武是最具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漫画家。
华君武的漫画是含蓄隽永的,又是“火辣辣”的。“难得幽默”,这是华君武的一方图章。他善于在无情的嘲笑中揭露某些人和事之可鄙、可恶与可笑,又善于在善意的幽默中,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示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莞尔,令人展颐,留下无尽的回味。
幽默是一种美感,是机智、聪慧的化身。没有幽默,就没有漫画。只有熟悉生活,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分析,才能捕捉社会现实中的那些乖张可笑、荒诞不经和不合情理的现象。开会时,他揣摩与会者不同的神态;在火车上,他从旅客的服装谈吐中去猜度他的职业、性格;上医院,牙科医生脸上的口罩、耳鼻喉科医生头上的反光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随身总带着一个记事本,不论走到哪里,想到什么,哪怕一句话,他马上抓住,把它记录下来。这个记事本,是他漫画素材的小仓库,一有空他就把它们细细揣摩,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有的仅两个字,有的只一句话,有的则是一段有趣的对话,还有一些未成型的草图。等到有朝一日用得着的时候,他就移花接木,把幽默和讽刺结合起来,画出一幅幅很有意思、令人回味的漫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华君武的创作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他说:“我这个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容易忘事,所以只能靠用小本本来记的‘笨方法’。”
人们对于华君武都有一种亲切感,感到他离我们很近,近到可以走进自己的心里。华君武的漫画真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看他的漫画常常有一种自己的心思被他幽默地道破的欣喜感觉。有一次,他在上海开会,在旅馆里听到一个人在打长途电话,在电话里讲了一些具体的日常琐事,大多是无足轻重的话语,还讲了许多废话。华君武当即画了一幅《公费出钱的长途电话》:一个穿着背心、裤衩的人,一边悠然自得地在沙发上抠着脚丫子,一边打着长途电话,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妙趣横生。华君武说:“这件事的本身就十分典型,因此,我只是稍微作了些艺术的夸张。”华君武不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丰富了幽默美学,发展了幽默文化,而且以幽默艺术家应有的历史使命感,赋予幽默艺术以社会人生的深度,提高了幽默艺术的品位。
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华君武煞费苦心。为创作漫画《自动楼梯》,他曾几易其稿。起先,他画了一把扶梯,一个人正在拼命向上爬。可他对此不满意,觉得这样讽刺干部向上爬的现象,岂不只是个思想品德的问题吗?不行,得改。于是,他又画了一群人在争先恐后地抢攀一把梯子,这样的改动比原来有说服力,但又不符合他想讽刺的干部队伍中的主要精神状态。难啊!画不下去,他就只得搁下画笔。一次,他在北京车站看到了只能上不能下的自动电梯,心里豁然开了窍:“这样画,立意不就更含蓄、更深刻了吗?”于是,一幅深刻揭露干部安排中的只能上、不能下的现象的作品很快勾勒出来。终于找到了漫画的灵魂,他乐不可支。
其实,华君武在艺术上有着一种特有的幽默,在生活上他同样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那种幽默感弥漫在他生活的每个角落。到了耄耋之年,他仍不失风趣,不减对事物的敏锐感觉,甚至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也可由此得到缓和、化解,有时也给自己开几句玩笑。有一次,他在院中散步,不小心跌进没盖盖子的沙井,伤了腿。友人电话慰问时说:“听说你掉井里了?”华君武马上回了一句:“你不落井下石就好。”
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华君武在北京友谊医院病逝,享年95岁。华君武生前留有交代,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告别式。
漫画大师走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呢?其实,华君武不只是个漫画家,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看到他更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选自《文史春秋》2010年9月,有删节)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华君武的漫画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示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笑中思索、回味。 |
B.第四段中说“人们对于华君武都有一种亲切感,感到他离我们很近,近到可以走进自己的心里”,这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格以及对于民众的深深的爱。 |
C.华君武对于漫画的创作有非常严谨认真的态度,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他费尽心思,甚至数易其稿。 |
D.华君武摔伤了腿,一个平时有过节的朋友打电话时,华君武说“你不要落井下石”,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
E.华君武年龄大了,只好用记事本来记录生活中的感想,这也表明他的记性差了,很多事情都会忘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创作的灵感。华君武漫画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从文中看,华君武的幽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文中说华君武在创作漫画《自动楼梯》时三易其稿,请比较这三幅漫画稿,谈谈对“漫画的灵魂”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积”之为弊
扬于泽
如今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时兴的就是让问题堆积下去,堆积成“大事”,再集中力量大张旗鼓办之。比如集中拆除城市违章建筑,集中销毁假冒伪劣产品,集中“打拐”,集中侦破大案要案,这些无不贯穿着“集中”的思想。
问题开始时当然是不大的,故而是不被重视的。待到问题积累成堆,小事变大,就像寿星头上那团赘肉,一旦过于沉重,有关部门就着急起来,必欲除之而后快。除掉后,便又心不在焉,岂知赘肉可能重新生长。如此反复,形成对一刀割除的“路径依赖”。单身汉是喜欢积累问题的,未洗的衣袜塞满墙角席底。孤家寡人一个,既没有父母约束,也没有妻儿监督,不必对任何人负责,我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这是一种拖延战术,借此逃避每天的责任,图个清闲自在。到了万不得已之时,就来一次“大扫除”,这个周期,可能长达一个月甚至更长。
有些职能部门跟单身汉半斤八两,民众想解决问题,就得等待问题堆积如山,就得等待时机成熟。我们这里有些人,今天的事最好拖到明天。平时做事的,无人喝彩,甚至出了麻烦;平时不做事的,“集中”精力忙“大事”,领导重视,场面壮观。平时做事的可能被淘汰出局了,平时不做事的锦绣前程指日可待。
这样地积累问题,不是亟须祛除的积弊吗?
选自《南方周末》 你认为这种“积”成为一种积弊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在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回龙沟景区的大地震废墟旁,一个占地面积达到100多亩的真人CS(一种娱乐游戏)基地已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此举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对此,你作何评价?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时光
冯骥才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作者说:“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结合后文的比喻,说说为什么到年终时分,会乍然出现时光的感觉?
分析“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去? ”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面对宋代天王像的瞪视,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但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如何理解这两处看似矛盾的内容?
综观全文,作者对“时光”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对你有何启发?
我国耐辐射微生物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新疆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学者石玉瑚经过长达八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从高放射性土壤中分离出一批耐高辐射真菌(含酵母菌)。目前,新发现耐辐射放线菌的成果已在该领域权威刊物《国际微生物系统分类学》(IJSEM)上正式发表。
石玉瑚说,经过初步试验,他们所发现的耐辐射微生物特别是耐辐射真菌还有很强的耐重金属(如铅、铬、钴、镍、铜)、耐紫外、耐有毒有机物、耐旱和耐盐等特性,对重金属具有富采、转化、释放等功能。这意味着为航天航空应用、农业及医疗新产品研发等提供了可行途径。
在一般情况下,人在5戈瑞(辐射强度的计量单位)的辐射下只能存活1个小时,10戈瑞相当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辐射剂量,普通细菌在2000戈瑞-5000戈瑞辐射下全部死亡,而石玉瑚此次分离的耐辐射真菌能在10000戈瑞-30000戈瑞的高强度辐射下存活。
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积极参与者,对于环境修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包括耐辐射微生物在内的极端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生命现象、生理特征、代谢机制和潜在的巨大开发价值等备受世界各国科技界的重视。
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经辐照灭菌腐败的肉制罐头中发现了能在5000戈瑞-25000戈瑞辐射下存活的细菌,并将其命名为“耐辐射奇异球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相继引进“耐辐射奇异球菌”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
从1945年7月美国第一次核试验至1998年5月的巴基斯坦核试验,全世界有8个国家在30多个核试验场进行了2083次核试验,这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2003年起至今,石玉瑚开始对我国高辐射污染区土壤进行耐高辐射生物资源研究,目前已经获得耐10000戈瑞-30000戈瑞辐射,包括“耐辐射奇异球菌”在内的各类耐辐射细菌、放线菌、真菌共1000余株。并初步确定耐辐射微生物新科1个,新属10个,新种20多个。其中1个以石玉瑚名字命名的耐辐射放线菌新属得到了国际认可,并将于近期刊出。
石玉瑚说:“分离出耐辐射真菌实现了耐辐射微生物从原核向真核的跨越,为探索耐辐射微生物的生命起源与进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气候变化对地球物种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
石玉瑚表示,耐辐射真菌的发现可揭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同一辐射下基因修复遗传的差异性,进一步阐明微生物耐辐射机理,为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复和防止核电站放射性核素渗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73岁高龄的石玉瑚,目前就职于新疆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他先后完成过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科研成果曾获得联合国科技发明创新之星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下列对“耐辐射真菌”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耐辐射真菌指在起码5000戈瑞以上高强度辐射下仍能存活的真菌。 |
B.耐辐射真菌作为一种极端微生物,有其特殊生命现象、生理特征、代谢机制和潜在的巨大开发价值。 |
C.耐辐射真菌有很强的耐重金属、耐紫外、耐有毒有机物、耐旱和耐盐等特性。 |
D.耐辐射真菌的发现为揭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同一辐射下基因修复遗传的差异性研究提供依据。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在5戈瑞的辐射下只能存活1个小时,而普通细菌在2000戈瑞-5000戈瑞辐射下将全部死亡。 |
B.“耐辐射奇异球菌”是美国科学家在在经辐照灭菌腐败的肉制罐头中发现的,而我国科学家在对高辐射污染区土壤进行耐高辐射生物资源研究中也发现了它。 |
C.石玉瑚他们的研究已经确定耐辐射微生物新科1个,新属10个,新种20多个。 |
D.国际认可了石玉瑚分离出的1个耐辐射放线菌新种以石玉瑚名字命名。 |
请你分析我国科学家新发现耐辐射真菌的意义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