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渍化是在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由于不合理灌溉与管理不当产生的可溶性盐类在地表积累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阅读1986~1999年我国西部部分省区土壤盐渍化面积变化统计资料(单位:l04 km2),回答各题。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内蒙古 |
新疆 |
|
盐渍化土地 |
1986年 |
0.1378 |
1.033 |
1.1332 |
0.5158 |
0.525 |
5.9143 |
1999年 |
0.1319 |
1.023 |
2.2582 |
0.4511 |
2.1000 |
5.1457 |
|
次生盐渍化耕地 |
1986年 |
0.0549 |
0.1165 |
0.0199 |
0.3005 |
0.0467 |
0.4649 |
1999年 |
0.0444 |
0.1143 |
0.0199 |
0.3068 |
0.0547 |
0.3383 |
据表中信息,西部各省盐渍化土地的变化情况是 ( )
A.西部各省(区)盐渍化土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扩大 |
B.西部各省(区)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均有所下降 |
C.内蒙古盐渍化土地面积和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增幅最大 |
D.新疆土壤盐渍化最严重,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下降比例幅度最小 |
据材料信息推测,我国最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的地区是 ( )
A.高原地区 | B.平原地区 |
C.内陆盆地 | D.丘陵地区 |
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结成白色结晶,称为霜。一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间叫无霜期。下面是两地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日)。读图回答3-4题。乙地比甲地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 )
A.纬度比甲地低 | B.地势起伏比甲地大 |
C.海拔比甲地低 | D.气候海洋性比甲地强 |
甲图中①、②两地无霜期差值T范围是( )
A.100<T<150 | B.50<T<150 | C.150<T<200 | D.50<T<100 |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读“云贵川渝桂气象干旱监测图”,回答1-2题。据图可知,特旱灾害分布最广的两个省区是( )
①云②川③贵④渝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造成这次特旱灾害主要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A.气候变暖,西南地区持续盛行上升气流 |
B.西南地区地表崎岖,地表水流失严重 |
C.工、农业用水偏多 |
D.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较弱,致使水汽供应不足 |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位于波罗的海沿岸。读图,回答第11题。
图中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及其形成的原因分别是
A.组团式、河网密集 | B.组团式、山地地形 |
C.放射状、河谷地形 | D.集中式、平原地形 |
“最短时间距离”是指某铁路与其他铁路站点之间列车运行的最短时间之和,单位为百小时(100h),一般可用来表示铁路交通通达性。下图示意中国铁路站点最短时间距离等值线分布。读图完成8~10题。图中铁路交通通达度最好与最差的站点分别是
A.北京、福州 | B.广州、乌鲁木齐 | C.兰州、哈尔滨 | D.郑州、拉萨 |
下列自然因素中,对“最短时间距离”影响最大的是
A.气候 | B.地形 | C.河流 | D.地质 |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图中等值线的变化趋势是
A.数值变大 | B.数值变小 | C.变得密集 | D.变得稀疏 |
下图所显示的是我国某地形区。读图完成5~7题。分布在图中地区较为普遍的景观是
A.丘陵、山地 | B.平原、洼地 | C.高原、丘陵 | D.盆地、山岗 |
图示区域南部和北部分别属于
A.黄河流域海河流域 | 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
C.长江流域淮河流域 | D.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
流域内红壤性水稻土是传统技术条件下人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的典范,它对当地
地理特征的折射不正确的是
A.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 B.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
C.经人为的水耕熟化,自然成土因素影响小 | D.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