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
| 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 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 |
| C.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康有为认为改制代表平民利益 | B.康有为认为改制是惊人的大事 |
| C.托古改制最稳妥,不担风险 |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
|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山东莱芜县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扁担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支前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口等地,从以上路线可知,他参加了
| A.辽沈战役 | B.平津战役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你认为应当得到我们的鼓励。”这段话表明
|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 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
| C.美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 |
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由盛转衰,渐呈末世景象。当时有人指出,当今天下财富,“上不在国,下不在民……淫侈愈甚,积于官吏,而兼并于大商,此国与民所以贫困也。”以下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清朝官吏腐败,贪污盛行 | B.商业的发展是导致吏治腐败的根源 |
| C.官吏贪污严重,影响国计民生 | D.封建专制制度没落,加剧官吏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