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
下表是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法国 |
1:28 |
英国 |
1:57 |
德国 |
1:32 |
俄国 |
1:107 |
A.战争中俄国人口伤亡最少
B.战争中法国人口伤亡比例最高
C.战争中德国人口伤亡总量仅次于法国
D.战争中,英国人口伤亡数量比俄国多
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 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十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
A.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
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
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与美苏“冷战” |
B.马歇尔计划与美苏“冷战” |
C.马歇尔计划与战后“新经济” |
D.“北约”成立与美苏“冷战” |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演说,这篇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下面关于“冷战”中“冷”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直接诉诸战争并不符合美苏双方的根本利益 |
B.刚刚饱尝二战之苦的各国人民反对战争 |
C.双方均拥有核武器,一旦核战争爆发,双方两败俱伤 |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矛盾冲突加剧 |
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A.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彻底失败 |
C.促使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