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下列文学作品中,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的是( )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对于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由此可见,他着重强调()

A.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B.意识形态和经济在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已经不起作用
C.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的关系
D.世界政治格局正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下列组织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

《英国通史》写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撒切尔夫人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下列不属于撒切尔夫人改革背景的是()

A.经济危机与“滞胀” B.福利国家的弊端
C.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D.知识经济的兴起

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A.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B.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C.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