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独一无二
记得我13岁时,和母亲住在法国东南部的耐斯城。母亲没有丈夫,也没有亲戚,够清苦的,( )她经常能拿出令人吃惊的东西,摆在我面前。她从来不吃肉,一再说自己是素食者。然而有一天,我发现母亲正在仔细地用一小块碎面包擦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我明白了她称自己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
我16岁时,母亲成了耐斯市美蒙旅馆的女经理。这时,她更忙碌了。一天,她瘫在椅子上,脸色苍白,嘴唇发灰。马上找来医生,作出诊断:她摄取了过多的胰岛素。直到这时我才知道母亲多年一直对隐瞒的疾痛——糖尿病。
她的头歪向枕头的一边,痛苦地用手抓挠胸口。床架上方,则挂着一枚我1932年赢得的耐斯市少年乒乓球冠军的银质奖章。
啊,是对我的美好前途的憧憬支撑着她活下去。为了给她荒唐的梦至少加一点真实的色彩,我只能继续努力,与时间竞争,直至1938年我被征入空军。巴黎很快失陷,我辗转调到英国皇家空军。( )到英国,( )接到了母亲的来信。这些信是由在瑞士的一个朋友秘密地转到伦敦,送到我手中的。
现在我要回家了,胸前佩带着醒目的绿黑两色的解放十字绶带,上面挂着五六枚我终生难忘的勋章,肩上还佩带着军官肩章。到达旅馆时,没有一个跟我打招呼。原来。我母亲在3年半以前就已经离开人间了。
在她死前的几天中,她写了近250封信,把这些信交给她在瑞士的朋友,请这个朋友定时寄给我。就这样,在母亲死后的3年半的时间里,我一直从她身上吸取着力量和勇气——这使我能够继续战斗到胜利那一天。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回答问题。
①为了给她荒唐的梦至少加一点真实的色彩,我只能继续努力,与时间竞争,直至1938年我被征入空军。(“荒唐的梦”指什么?为什么“我”要为她“荒唐的梦加一点真实的色彩”?
②就这样,在母亲死后的3年半的时间里,我一直从她身上吸取着力量和勇气——这使我能够继续战斗到胜利那一天。(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读文回答问题。
我们先站在高处远看,巨大的金字塔矗立在一片沙海之中,塔的周围依稀可见的人和骆驼,看起来像是一些移动的黑点。再走近一看,这里共有大小不等的三座金字塔,还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其中胡夫金字塔最高最大,也称大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的代表。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胡夫王的陵墓,塔基底部有232米见方,塔高为146.5米。据估算,整个儿塔共用了230多万块石料,每块石料重达两吨半,其中最大一块石料约重16吨。而且建筑水平相当高,石块之间不用任何黏合物。当我们顺着低矮得几乎需要爬行的通道进到塔的核心部分———埋葬国王的墓室时,看到四壁的石块加工细致,合缝严密,甚至要想插进一根针去也很难。第一段运用了怎样的观察角度进行描写的?
。从远处看金字塔是怎样的?金字塔周围还有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又是怎样的?这里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① 。
② 。
③ 。走近观察,金字塔有几座?最大的是哪座?
。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胡夫王的陵墓,塔基底部有232米见方,塔高为146.5米。据估算,整个儿塔共用了230多万块石料,每块石料重达两吨半,其中最大一块石料约重16吨。运用了一些列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而且建筑水平相当高,石块之间不用任何黏合物。当我们顺着低矮得几乎需要爬行的通道进到塔的核心部分——埋葬国王的墓室时,看到四壁的石块加工细致,合缝严密,甚至要想插进一根针去也很难。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祖父一天都在花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花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的菜种不但没被土盖上,反而被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杆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jiǔ)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留着一片狗尾草,他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谷子。”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 “是的。”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个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了。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起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我在祖父的花园里都做什么?
。面对着“我”的瞎闹,祖父有什么样的表现,能看出祖父是怎样的人?
。根据“我”的表现,能看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后来,外面的世界又勾走了我的魂儿。弯溜溜的小河里泥鳅鱼多得要爬出来了,平展展的田野里躺着流甜汁的秫秸;悠忽忽的南山,软绵绵的白云,诱惑得我烦躁极了。我急切地打开瘸瘸的大门,像一发炮弹一样射了出去。
冲出小屋,才知道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新鲜,样样都叫我好奇。我一个劲儿拼命地跑、拼命地飞、拼命地喊、拼命地笑。真的,我已不愿意理睬小屋了,小屋也渐渐变得陌生。用手把耳朵堵住,好听不见妈妈唤我回家的声音;紧紧地伏在能盖住头的草丛里,窥视妈妈来回寻找我的身影,不禁怨怨地想,我为什么要有名字呢?
小屋啊,小屋,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你却系在我的翅膀上,好沉好沉。
野野的心散在外面了,妈妈却想拢回来。于是,我认识了那个坐在屋南角的神奇的箱子,爸爸的书就睡在里面。妈妈在晚上端起书读给我听,我出奇地安静了,竟像小绵羊一样偎在妈妈身边,任那比小河流水还好听的声音缓缓地流进心里。真好听啊,书里的故事好远好远,在南山那边呢;书里的世界好大好大,比小屋外面的绿草地大多了。妈妈不在家时,我久久地蹲在打开的书旁,痴痴地回味书中的故事。后来,逐渐认识了一些字,就开始囫囵吞枣地读那些书了。一本一本,一遍一遍,那些厚厚的书把我带入了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里。屋南角那个箱子仿佛涂上了神秘的色彩,我的心被它紧紧地拴住了,我觉得小屋满满的了。
啊,小屋,我竟舍不得你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是什么吸引作者走出了小屋?
。运用“平展展”“悠忽忽”“软绵绵”这些叠词有什么样的好处?
。啊,小屋,我竟舍不得你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作者运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散发着各种气味。大树高耸入云,野葡萄、喇叭花在树下交错生长,往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顶梢。它们从槭树延伸到鹅掌楸,从鹅掌楸延伸到蜀(shǔ)葵,形成无数洞穴、无数拱顶、无数柱廊。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迷失方向,它们越过小溪,在水面搭起花桥。木兰树在丛莽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kàn)着整个丛林;除了在它身边摇着绿扇的棕桐(tóng),没有任何树木可以同它媲(pì)美。
丛莽中无数的动物,更给这个世界带来 力和生气。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可掬(jū)的小熊,在树下蹒跚;群鹿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从树上飞下来,在长满红草莓的草地上踯(zhí)躅(zhú);黄嘴的绿鹦鹉、绿啄木鸟和火焰般的红雀在柏树顶上飞来飞去;蜂鸟在佛罗里达茉莉上熠(yì)熠发光,而捕鸟为食的毒蛇倒挂在树枝交织而成的穹顶上,像藤蔓一样摇来摆去,同时发出阵阵嘶叫。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guō)噪:鸟喙(huì)啄击橡树干的笃(dǔ)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动物吞噬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zā)咂声;潺(chán)潺的流水、啁(zhōu)啾(jiū)的小鸟、低哞的野牛和咕咕叫的斑鸠———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guǎng)的和谐。如果一阵微风吹进这深邃的丛林,摇动这些飘浮的物体,使白色、蓝色、绿色、玫瑰色的生物混杂交错,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一体,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多么奇伟的声音!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是无法体味的。东岸的风光是怎样的?作者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说说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
。说说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曲调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请说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末尾句带括号的“这几乎成了惯例”中“这”指的什么?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作者在向我们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时融入了自己的赞美之情?请把这些词语写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