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参与)焉 | B.肉食者鄙(地位低) |
C.战则请从(跟随) |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
下列句中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 B.长跪而谢之曰 | C.辍耕之垄上 | D.小大之狱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阅读《伤仲永》一文,回答后面的题。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下列各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归类整理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请根据下面表格整理《伤仲永》一文的词语。其中多义词所抄写的几个例句和意思应该是不相同的。
词语类型 |
例句 |
词语 |
解释 |
|
一、通假字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通“” |
意思: |
|
二、古今异义 |
稍稍宾客其父 |
古义: |
今义: |
|
三、词类活用 |
异 |
意思: |
||
四、一词多义 |
父利其然也 |
然 |
意思:代词,这样 |
|
意思: |
||||
闻 |
意思: |
|||
意思: |
下面是“从先人还家”这句话的四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亲那里回家。 | B.自从父亲回到家里。 |
C.随父亲回家乡。 | D.跟着父亲回到家里。 |
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变成“泯然众人”,其原因是什么?由此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外文言文阅读: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及事讫及()(2)须期乃入乃()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对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A.郭伋因为失信于那些孩子,就停止在野亭中,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
B.郭伋为了失信于各个孩子,就停止在野亭中,到期才进城。 |
C.郭伋怕失信于那些孩子,就歇宿在野外的亭子中,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
D.郭伋为了对那些孩子讲诚信,就歇宿在野亭中,到约定日期必须进城。 |
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岁,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解释下列词语
(1)水尤清洌清:_____________(2)日光下澈澈:____________
(3)俶尔远逝俶尔:___________(4)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____下列不是比喻句的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 | B.斗折蛇行 |
C.似与游者相乐 | D.其岸势犬牙差互 |
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原文语句回答
作者为了突出潭水之奇,首先从水声写起,用“”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接着正面描写潭水“”,然后用“,”,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了潭水的清澈见底、清得出奇的特点。 下列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选文第2段主要写了潭中游鱼的情趣。其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澈,且暗示了石潭之小。 |
B.“佁然不动”写出了鱼儿的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描写了鱼儿的动态。在动静交替中,以鱼的欢乐反衬游人的愁苦。 |
C.选文第3段写遥望潭的水源,抓住了溪流曲折蜿蜒,岸势“犬牙差互”的特点。 |
D.选文第4段主要写了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
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①,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②闻禁中③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④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①兴:起身。 ② 比:最近 ③禁中:皇宫里。④逐:每。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诚恐自此逐夜宰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B.宋仁宗一日晨兴/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C.以备非时供应/ 前人之述备矣 |
D.比闻禁中每有索取/不求闻达于诸侯 |
用三条“/”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则 岁 月 之 久 害 物 多 矣 岂 不 可 忍 一 夕 之 馁 而 启 无 穷 之 杀 也。故事体现了宋仁宗什么品质?谈谈你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会天大雨()(2)等死()
(3)得鱼腹中书()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天下苦秦久矣。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不当立而“立”,这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的社会矛盾。 |
B.“失期,法皆斩”反映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
C.吴广去算卦,算卦的人对他说一定能成功。 |
D.“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陈胜的形象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已初步树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