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目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因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 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廷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冢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遥鹿新地缘政治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的? 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严禁照抄材料)
(3)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材料三中有哪几种观点?作者认为亨廷顿观点的实质是什么?试以史实论证作者观点。(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材料二中作者对北宋“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请回答:
(1)图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这一思想在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得以体现的?请用史实说明



20090531

(2)材料二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文明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随着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请写出开辟新航路的两位著名航海家。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重大跨越。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3)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有关山东经济发展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新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一新现象?此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材料二 1868年,瑞蚨祥在山东济南成立,1893年设立了北京分号。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了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三 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主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使用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2)材料二、三中瑞蚨祥与李鸿章、张曜开办的企业各属于哪一类企业?李鸿章当时属于哪一运动的代表人物?
(3)上述企业的创办,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1956年,瑞蚨祥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瑞蚨祥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毛主席指示:“历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
(4)指出材料中毛泽东主席所说瑞蚨祥“历史名字要保存”的历史背景。毛主席的指示有何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南京国防会议上,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采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伺机转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
——摘自《国共两党关系史》
材料二 陈诚在1946年所著的《八年抗战经过概要》中论述到:国民政府军队抗战活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
——摘自《中国国民党简史》
材料三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依据中日战争互相对立的基本特点,阐明了实行持久战的道理,指出持久战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战略反攻阶段,即敌我战略相持阶段;第三阶段,足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迟滞和遏制敌人的战略进攻,争取时间,动员和组织民众,调动一切潜在的抗战因素。第二阶段是持久战的枢纽,其基本任务,是用一切努力去准备我之战略反攻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和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切实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中国抗日战争基本战略看法的相同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中国抗日战争基本战略看法的根本不同点。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3)你如何看待国民党确定“持久消耗战略”的方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